中山路 (天津)
歷史介紹
20世紀初的天津,天津成為直隸省省會後,由於天津老城建設用地匱乏且建築密度較高,為適應當時城市發展的需求,開始籌備建設天津的新城區。當時的天津,沿海河兩岸的可建設用地多為由西方各國所占據的租借地。1902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開始在天津推行新政,「新政」之一便是選擇在海河以北的蘆塘窪地建設天津的新城區——「河北新區」,使天津初步形成了現代城市格局。[1]。而河北新區的創建伊始就首先確立以中央大道——大經路(今中山路)為中心的規劃格局,規劃了規整的道路交通網,修建開啟式鐵橋金鋼橋取代海河上原窯窪浮橋,以便於新城區與城廂舊區之間的聯繫。大經路始建於清朝光緒末年(1902年),規劃寬度為24米,長達1.5公里,連接海河邊的直隸總督衙門和火車總站。當時的新開河火車站(今天津北站)、勸業會場、植物園、博物館、新式學校、郵局等現代城市設施均建在大經路周圍。1902年至1905年,直隸工程總局曾先後兩次制訂《開發河北新區市場章程十三條》,該章程規劃以大經路為河北新區的主軸線,與其平行的馬路依「次第數詞」命名,與其垂直相交的「天、地、元、黃、宇、宙、日、月、辰、宿、律、呂、調、昆」14條緯路按《千字文》逐字排列。1945年改名為「中山路」。中山路沿路擁有較多的居民區和文化單位、商業設施,如天津美術學院、大悲禪院、天津北站、中山公園、北寧公園、北站體育場、中山路中山食街等。是天津市北部城區一條主幹道路。
曾設機構
交匯道路
目前,與中山路相交匯的主要道路有:
- 海河東路
- 天緯路
- 翔緯路
- 地緯路
- 元緯路
- 金輝路
- 金緯路
- 黃緯路
- 宇緯路
- 宙緯路
- 日緯路
- 月緯路
- 岡緯路
- 辰緯路
- 宿緯路
- 律緯路
- 昆緯路
- 呂緯路
- 新大路
- 調緯路
- 鐵東路
- 華新大街
- 建昌道
- 養魚池路
- 育紅路
參見
參考文獻
- ↑ 《城市規劃》2009年增刊,王健,《繁榮、失落與回歸——從海河的變遷剖析天津城市空間形態的變遷》,2010年10月4日查閱
- ↑ 一條大街標誌一個時代. [2011-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