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希關係
中希關係是指歷史上的中國與希臘、以至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希臘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中希關係最早的記載始於公元前5世紀希臘歷史學家克特西亞斯對賽里斯的記載。而中華民國則在1947年開始在希臘首都雅典建立大使館。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於1972年6月5日與希臘建立外交關係。由2006年1月起,兩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至2013年更有所加強。
中國在希臘雅典設有大使館;希臘在北京設有大使館[1],在廣州、上海、香港設有領事館。
目錄
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希臘建交前
中希關係最早的記載文獻始於公元前5世紀希臘歷史學家克特西亞斯對賽里斯的記載。根據克特西亞斯的記載:「那裡的人異常地自命不凡而且生命不朽」,但是這一點的真實性仍有爭議。約公元20年,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博在其著作《地輿志》中兩度提及賽里斯。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及賽里斯人的長壽。其後在有關巴克特里亞的章節中提及馬其頓人擴張遠至賽里斯,這是現存史料記載中歐洲人最早與中國的接觸。
而中國著作對希臘的首次述及源自東漢。東漢時期,班超的隨從甘英出使大秦。據《後漢書》記載,甘英經過條支沿海時,一安息船民向甘英表示:「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者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甘英聽見後,決定沿路折返。據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張緒山表示,安息船民所述之「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很可能來自希臘神話中塞壬的故事。至唐朝時,唐朝仍有與當時的拜占庭帝國交往。據《舊唐書》記載,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時任拜占庭皇帝君士坦斯二世遣使來唐,送來赤玻璃、綠金精,而唐朝則向拜占庭賜予綾綺。至公元711年(景雲二年)和公元742年(天寶元年)仍有拜占庭帝國與唐朝交往的記錄。
1929年9月30日,中華民國和希臘第二共和國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1947年11月19日兩國關係提升為大使級,中華民國並在雅典設立駐希臘大使館。1972年6月5日,由於希臘改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和希臘斷交。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希臘建交後
1972年6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當時的希臘王國(1974年改為共和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雙方於當日在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簽署《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由兩國時任駐阿爾巴尼亞大使作為全權代表簽字——中方代表為劉振華,希方代表則為德尼斯·卡拉亞尼斯(Δ. Καραγιάννη)。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73年3月起派遣周伯萍為首屆駐希臘大使,而希臘方面則任命尼古拉斯·卡塔波迪斯(Ν. Καταπόδης)出任首屆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希臘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穩步發展、日益增強,並在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合作密切。2006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希臘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自2007年來,兩國高層交往頻繁。1979年,時任希臘總理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訪華,成為首位訪華的希臘政府首腦。2008年,時任希臘總統卡羅洛斯·帕普利亞斯訪華,成為首位訪華的希臘國家元首。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2008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訪問希臘,成為首位訪問希臘的中國國家元首。2010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希臘,成為首位訪問希臘的中國政府首腦。
2014年6月,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希臘,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希臘簽訂《關於深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同年8月2日,希臘曾協助79名受利比亞內戰影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乘坐該國薩拉米斯號護衛艦撤離利比亞並順利抵達希臘比雷埃夫斯。
2016年,中國企業中遠集團控股希臘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2]。希臘財政吃緊,中國已向其投資幾十億美元。2017年6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在日內瓦召開的會議上,歐盟提議關注中國的人權問題,遭到希臘發言人阻止。有媒體認為,這是希臘對於中國投資紓困的回報。
視頻
中希關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北京希臘大使館簽證處,新一站保險網, 2020-4-21
- ↑ [遠方的家]一帶一路(390)希臘 中遠控股比雷埃夫斯港,cctv央視節目網,20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