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中波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目錄

名詞解釋

中波是指頻率為300kHz~3MHz的無線電波。

頻段範圍

526.5kHz~1606.5kHz

發射帶寬

9kHz

傳播方式

中波靠地面波和天空波兩種方式進行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地面波和天空波同時存在,有時會給接收造成困難,故傳輸距離不會很遠,一般為幾百公里。主要用作近距離本地無線電廣播、海上通信,無線電導航及飛機上的通信等。

傳播特點

中波能以表面波或天波的形式傳播,這一點和長波一樣。但長波穿入電離層極淺,在電離層的下界面即能反射,中波較長波頻率高,故需要在比較深入的電離層處才能發生反射。波長在3000-2000米的無線電通信,用無線或表面波傳播,接收場強都很穩定,可用以完成可中波能以表面波或天波的形式傳播,可用以完成可靠的通信,如船舶通信與導航等.波長在2000-200m的中短波主要用於廣播,故此波段又稱廣播波段。

中波廣播

中波廣播(MW: Medium Wave)採用了調幅(Amplitude Modulation)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MW及AM之間就劃上了等號。實際上MW只是諸多利用AM調製方式的一種廣播。像在高頻(3-30MHz)中的國際短波廣播所使用的調製方式也是AM,甚至比調頻廣播更高頻率的航空導航通訊(116-136MHz)也是採用AM的方式,只是我們日常所說的AM波段指的就是中波廣播(MW中波傳播的途徑主要是靠地波,只有一小部分以天波形式傳播。無線電波碰到導體時,就會在導體中產生感應電流,從而損耗掉一部分能量。這種使電波能量變弱的現象,叫做對電波的吸收 。

大地是導體,對中波的吸收較強,故以地波形式傳播的中波傳播不遠(約二三百公里)。 白天,由於陽光照射,電離層密度增大,使電離層變成良導體,致使以天波形式傳播的一小部分中波進入電離層就被強烈吸收,難於返回地面,加之以地波形式傳播的中波又被大地吸收而傳播不遠,於是就造成白天難以收到遠處的中波電台。到了夜間,大氣不再受陽光照射,電離層中的電子和離子相互複合而顯著增加,故電離層變薄,密度變小,導電性能變差,對電波的吸收作用也大大地減弱。這時,中波就可以通過天波途徑,傳送到較遠的地方。於是夜間收到的中波電台就多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