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秋感懷(呂振)

​​ 中秋感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中秋感懷》中國當代作家呂振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中秋感懷

在我的記憶里,中秋節是一個重要性僅次於春節的溫馨節日。這一天,全家都會聚在一起,圍着圓圓的桌子,賞着圓圓的月亮,吃着圓圓的月餅,體味那暖暖的親情。

我在老家生活的那些年,每年中秋節都是在奶奶家過的,我們一家三口,叔叔一家三口,再加上爺爺奶奶,一共八口人,在一起吃飯很熱鬧。當時父親在口鎮電池廠工作,叔叔在泰山鋼鐵公司工作,離老家都有十幾里路,但他們不論工作多忙,八月十五這一天,都會早點下班,買幾個可口的菜,比如燒雞、醬鴨、熏魚、豬頭肉,帶回爺爺奶奶家,母親和嬸子再炒幾個青菜,就滿滿一桌子豐盛佳肴了,全家坐在一起吃飯聊天,其樂融融。這時候,爺爺和父親、叔叔總會喝上幾杯酒,我和弟弟一會兒就吃完飯了,因為還要留着肚子吃月餅呢!奶奶會把早已準備好的月餅拿出來,給我們每人一個,我和弟弟就拿着月餅高興地跑到院子裡去玩了。

夜晚農村的小院灑滿柔和的月光,屋裡人聲嘈雜,院子裡卻很安靜,偶爾鄰家有幾聲犬吠,我和弟弟坐在門外的青石階上,一邊吃着月餅,一邊看着月亮,想着月亮上有嫦娥,有玉兔,有吳剛,有桂花樹,陷入了一種美麗又惆悵的沉思中,直到手裡的月餅吃完了,才想起來再去找奶奶拿一個。

關於吃月餅,父親跟我講過一件舊事。他小的時候,家裡很窮,爺爺在別的鄉鎮教書,有一年中秋節,爺爺學校附近的解放軍戰士送給爺爺一包月餅,爺爺帶回家後,奶奶便將月餅放在櫥子裡。父親看到以後,偷偷拿了一個,正要吃的時候,被奶奶發現了,父親拔腿就跑,奶奶窮追不捨,圍着村子跑了一圈,奶奶終於追上了父親,把那個月餅奪了回來。因為家裡人多,月餅少,奶奶是計劃到晚上把月餅切開吃,每人只能分一半。後來有一次聊天,父親跟奶奶聊起這件事,奶奶哭了,說那時候是真窮,月餅稀罕,也很後悔當時把月餅從父親手裡搶回來。

中秋節於我而言,近些年有兩個變化感受明顯。

一個是月餅越來越不稀罕了。我小的時候,老家只有一種月餅,叫大白皮月餅,是五仁餡兒的,裡面有青紅絲、冰糖、花生仁等,吃起來又香又甜。那時候只有中秋節才能吃到月餅,母親頂多買兩斤,去晚了還買不到,所以覺得稀罕。後來,家裡條件慢慢好起來,買月餅不用有數量的限制,我的口味就變得刁鑽了,吃五仁月餅要把皮剝掉,只吃裡面的餡兒,母親批評我浪費。再後來,超市里各種各樣的月餅都出現了,有大的,有小的,有包裝好的,有散稱的,有五仁餡兒的,還有黑芝麻、水果、蛋黃、棗泥、豬肉等各種餡兒的,並且一年四季都有,人們可以隨意挑選。這時候我發現,大家對月餅也越來越不在乎了,可以買,也可以不買,可以吃,也可以不吃,物質生活的富裕,給人們帶來了諸多選擇,但同時,月餅所承載的那種獨特的文化內涵,那種食物所代表的儀式感,卻越來越弱了。如今過中秋節,我還是喜歡吃小時候那種五仁月餅,覺得那才是正宗的月餅味道,但一般只吃一個也就夠了,已經沒有了多吃的欲望。

另一個是親情越來越稀罕了。像我這個家庭,小時候全家聚在一起有八口人,比較熱鬧。可後來,我們家搬到了鎮上,隨着爺爺和叔叔的去世,以及我到外地工作,大家庭就聚不起來了,只能以小家庭為單位,過一個團圓節。可能很多家庭都這樣,四世同堂的場面越來越少見了。仔細想想,一年也就只有兩個團圓的節日,一個是歲首的春節,一個是歲中的中秋節,只要有時間,還是應該趕回老家陪陪父母,和他們說說話,吃一頓團圓飯。隨着父母漸老,可以陪伴子女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父母如今六十多歲,假如上天眷顧,還能給他們三十年時間,我每年回去一次,也只能見三十次了,每念及此,內心就生出徹骨的悲涼,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間至痛,一定要抓住機會,在時間還允許的時候,盡到人子的孝心,享受暖暖的親情。

[1]

作者簡介

呂振,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