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程導彈條約

中程導彈條約
美俄簽訂中程導彈條約
圖片來自THE GLOCAL

中程導彈條約(英譯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全名為《美利堅合眾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關於銷毀中程和中短程導彈之條約》(英譯Treaty between the U.S.S.R. and the U.S.A. on the Elimination of Their Intermediaterange and Shorter-range Missiles),是指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之間簽訂促使雙方銷毀中程彈道導彈的公約。西元1987年12月8日由美國總統里根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作為兩國代表在華盛頓特區簽署,西元1988年6月1日正式生效,於西元2019年2月2日正式失效。

目錄

原因

西元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前,美國英國分別於西歐地區和英國部署大量中程導彈,對蘇聯構成威脅,其力量與蘇聯相較占優勢。古巴危機後降溫停火,美國按與蘇聯在古巴危機中達成秘密協議,撤除部署於南歐東亞的陸基的中程導彈,英國也隨之裁撤陸基中程導彈,僅保留對蘇威脅較低的投擲自由落體炸彈的轟炸機,和以北極星導彈為主力的潛射核力量。 70年代潛射技術提升,潛射彈道導彈射程與精度增強,再次對蘇形成威脅,蘇聯在本國和東歐部署SS-20導彈,以對付美國的潛射彈道導彈系統。隨後美國籍此契機希望在歐洲重新部署中程導彈;此時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表示支持;而西德總理施密特法國總統密特朗則不希望歐洲大陸戰雲密布。 西元1979年12月,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倡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理事會通過決議,敦促美國儘快同蘇聯舉行武器談判;否則北約組織將在西歐部署導彈。西元1981年9月24日,美蘇雙方開始洽談。

談判與簽署

西元1981年11月30日,美蘇雙方在日內瓦先後進行過6輪談判,共110次會議,談判陷入僵局。 西元1983年11月,美國開始在英國、意大利和聯邦德國部署導彈,蘇聯中斷了中程導彈中歐裁軍、美蘇戰略核武器等一系列談判。 西元1985年1月8日,美、蘇外長在日內瓦達成的協議,同年3月美、蘇舉行了包括戰略武器、中導和太空武器在內的一系列裁軍談判。 西元1986年10月,美國總統里根和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冰島會晤,雙方同意消除歐洲全部中程導彈。西元1987年,戈爾巴喬夫同意中程導彈與太空武器分開解決,並接受「全球雙零點」方案。 西元1987年11月,雙方外交部長在日內瓦擬定《中導條約》草案。 西元1987年12月8日,美國總統里根和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華盛頓特區簽署。

簽署後

西元1988年6月1日,中導條約正式生效。 西元2007年,俄羅斯戰略火箭軍司令尼古拉·索洛夫佐夫將軍聲稱俄羅斯準備重啟生產中短程導彈。 西元2017年,俄方認為包含一些大氣層內美國無人機其實與中程導彈無異,並稱30年來俄羅斯銷毀1,800枚以上、美國只銷毀800枚;俄羅斯總統普京質疑美國自海灣戰爭起,大量將戰斧巡弋飛彈BGM-109改裝為對地用途並用於實戰,違反條約,態度轉趨強硬。美方對俄方近年的執行也有相似質疑,促使眾議員要求美國總統川普退出條約。

美俄退出

西元2018年10月20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由於其認為俄羅斯長期不遵守條約,以及擁有大量中短程導彈的中國不是條約簽署國,因此美國將退出[1] 於西元1987年簽訂的《中程導彈條約》。西元2018年12月4日,美國要求俄羅斯在60天內重新遵守條約,期限至隔年2月2日截止。西元2019年2月1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美國將自2月2日起暫停履行《中程飛彈條約》義務,並啟動為期180天的退出條約程序。 美方採取的理由是俄方製造9M729陸基巡航導彈違反了中導條約。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及澳洲學者則稱,美國退出條約真正原因是要應對中國的軍事擴張,中國擁有多款彈道和巡航中導,數量始終未曾公開(部份智庫評估中國約有1200枚射程小於1000公里的短程導彈)。 西元2019年2月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俄國將暫停履行《中程導彈條約》義務以回應美國相同的舉措,並開始製造中程超音速飛彈。俄方採取的理由是美方早將其BGM-109「遠程反艦導彈」(西元1991年時庫存約2000枚,後在用於實戰的同期增產,至目前保有量約4000枚)按戰場需求隨時改回海基巡航導彈並一直開發各種中程大氣層內飛行載具用於局部戰爭違反了中導條約。

條約內容

《中程導彈條約》條約共十七條,規定美俄雙方須全部銷毀所擁有的中程導彈及其發射裝置和輔助設施、中短程導彈及其發射裝置和輔助設施。美蘇雙方不得再生產、試驗中程導彈和中短程導彈。雙方都擁有就地核查的權利。根據條約,美俄雙方將銷毀2,611枚已部署和未部署的中程導彈,美國為859枚,蘇聯為1,752枚。

影響

《中程導彈條約》是戰後美國與蘇聯雙方談判歷史上達成的第一個真正減少核武器數量,並徹底取消一個核武器等級的條約。條約簽訂對國際關係的緩和具有重大影響。該條約導致中國成了冷戰末期全球唯一能出口該類型導彈的國家,並直接導致西元1988年中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達成目前唯一一筆中程導彈國際貿易。 中程導彈條約中對巡航導彈歸類問題。對於美方擁有的戰斧巡航導彈AGM/UGM/BGM-109巡航導彈是否屬於中程導彈蘇美雙方有一定分歧,蘇方認為按射程此類導彈也應歸於中導而在銷毀之列,美方則認為這類亞音速巡航導彈與彈道導彈相比速度有數量級的差別,不應屬於戰略性武器。 雙方最終妥協的結果,是空射和陸基的戰斧巡航導彈被歸於中導後被銷毀,而美國海軍力保手中的BGM-109,稱其所擁有的BGM-109配置反艦引導(改裝魚叉式的引導頭)搭載常規彈頭(改裝小牛式的戰鬥部),屬遠程反艦導彈而非中程導彈而得以豁免。蘇聯解體後美國又很容易地將這批BGM-109改回可搭載核彈頭的對地攻擊用途。 西元1991年海灣戰爭前,海軍擁有的BGM-109也到了存儲期末端,原本已不再重開生產線補充,以消耗庫存的目的不計生產成本,搭載常規彈頭對伊發射了288-291枚並擔任首輪攻擊,後發現與戰機需冒被擊落和人員傷亡的風險相比,巡航導彈反而有高性價比的潛力,(類似德國在二戰末期發現昂貴的V-2火箭比平均執行20-30次轟炸任務即會被擊落的Ju 88轟炸機可能成本更低更能避免人員損失),於是又着重以降低成本為目的改進了BGM-109工藝後重新生產。無論如何中程導彈條約在蘇聯解體後執行和核查力均大減。 中程導彈條約的推動方和最大的得利者是歐洲諸國,因為當時歐洲多國已有可投擲核彈的超音速戰術轟炸機,在中短程距離上與中程導彈相比並無太大劣勢。隨着蘇聯裝備SS20,美國希望聯邦德國做出表率,在歐洲部署潘興Ⅱ與陸基戰斧巡航導彈,讓在古巴導彈危機中被迫撤出歐洲的中程導彈重返歐洲,以加強歐洲對蘇聯的遏制。 對此英國支持、法國另有打算、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對美國的設想雖有不同看法但難以直接反對:在設想美俄互打核戰爭的狀況下,若用洲際飛彈互射,歐洲不一定會捲入,但若以中程短距導彈戰爭,歐洲極有可能成為戰場和爭奪地。因此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為主要推動力量,歐洲希望避免陷入美蘇核競賽,極力促成中程導彈條約,一方面消除蘇聯中程導彈對歐威脅,另一方面阻止美國在歐洲再次部署中程導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