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篇小说

中篇小说,小说的一种形式。其容量大小、篇幅长短、人物多寡、情节繁简等均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通常只是截取主人公某个时期或某一段生活的典型事件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故事情节完整。线索比较单一,矛盾斗争不如长篇小说复杂,人物较少。一般在三万到十万字左右。如《边城》、《羊脂球》、《第六病室》、《变形记》等。字数的多少,是区别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因素之一,不是唯 一的因素。

中篇小说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中篇小说 [1]

外文名称 Novelette

字数 三到十万 [2]

文学体裁 小说

代表 《百万英镑》、《边城》等

主要区别

人们通常把几千字到两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三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这只是就字数而言的,其实,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别,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围、作品的容量来决定的。

中篇小说反映生活的范围虽不像长篇那样广阔,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广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节的繁简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

发展历程

新时期的中篇小说在选择题材,广泛地、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远远超越了建国后的"十七年"的中篇小说,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数量上看,从1976年末到2019年,应以数以万计来计算,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世界中篇小说发展史上也罕见的现象。它的优秀之作,单从中国作协主办的4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来看,就有67部。这时期的中篇小说,题材新,主题新。

新体裁

一是出现了反思历史生活的作品。如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的《啊》等,尖锐地揭露了"文化大革命"10年人妖颠倒的社会现象和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和肉体的"伤痕",探索了造成伤痕的历史原因。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描绘了1958年的"浮夸风"给农民带来的悲剧,让人们对过去的这段历史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汪浙成、温小钰的《土壤》、王蒙的《布礼》、《杂色》、张贤亮的《绿化树》、谌容的《人到中年》等作品,真实地再现了知识分子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或"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的沉重打击。他们有的被流放,有的被强迫到社会的底层进行劳动改造,他们在物质生活上贫困不堪,在政治上受歧视,没有任何人的价值和尊严可言。这些作品都深入探讨了造成知识分子人生痛苦的历史原因。王蒙的《蝴蝶》、韦君宜的《洗礼》等,不仅描写了老干部在极"左"路线迫害下的悲剧命运,而且也写出了老干部的反躬自问,自省人生的责任。

以上这些从多方面重新审视当代历史的中篇小说,无不体现了作家具有历史意识、批判精神和使命感。他们敢于冲破禁区,对历史的是非重新加以反思和审视,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和"十七"年中的"左",都给予无情的批判,充分地发挥了当代文学从未有过的批判功能和战斗作用。

二是出现了反映改革生活的作品。 如蒋子龙的《开拓者》、《燕赵悲歌》、水运宪的《祸起萧墙》、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张贤亮的《龙种》等。这些作品一方面描写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所产生的新与旧、善与恶、先进与陈腐、革新与保守的种种矛盾、冲突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迂回曲折的生活进程;另一方面还写出了改革与反改革两种势力的撞击,以及不同阶层的人物心态和思想动向,传递了时代的新信息。这类反映改革生活作品的出现,不仅反映了作家们关注时代变革的现实生活,而且表现了作家们敢于直面人生,敢于揭露矛盾冲突,开拓了题材的新领域。

三是出现了军事题材新突破的作品。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是军事文学中具有突破性成就的中篇小说,它突破了"无冲突"论,敢于正视军队内部的矛盾。它在展现真实的战争场面的同时,通过战前、战中、战后的生活场景,又深刻地反映了部队中的某些不正之风和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当代军人形象。朱苏进的《射天狼》、朱春雨的《沙海的绿荫》,虽然反映的是和平环境里的军内生活和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但作品同样注重揭示军内军外相关联的社会矛盾、心理冲突,着眼于写人。总之,新时期军事题材的中篇小说,突破了过去军事题材小说只追求"战壕真实",把小说写成"战斗文学"的老框子,标志着军事题材文学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新开拓。

四是出现了一大批过去没有或少有的各类题材的中篇小说。有写知青生活的,如路遥的《人生》、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阿城的《棋王》等;有写大学生生活的,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笑天的《公开的内参》;有对婚姻恋爱、伦理道德进行新探讨的作品,如张洁的《方舟》、航鹰的《东方女性》;有写藏族生活的,如马原的《风底斯的诱惑》、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的岁月》;有写抗日战争生活的,如莫言的《红高粱》;有写民间传奇故事的,如冯骥才的《神鞭》;有写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也还有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新的矛盾、新的社会动荡和心理变迁生活的作品,如毕淑敏的《原始股》、何继青的《军营股民》、张欣的《首席》、钟道新的《单身贵族》等等。这众多不同题材的作品出现,显示了作家们反映的生活,具有前所未有的广度,具有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也反映了现实主义作家注意关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关注各种各样的人的生活方式,关注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用他们的笔去真实地描绘这一切。

新时期的中篇小说与建国后的"十七年"的中篇小说相比较,在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更具多样性和丰富性,创造了新的人物现象,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新形象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的中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看,称得上典型形象的,就其数量来说不多,典型化程度很高、很深的更是凤毛麟角。当然,也有一些人物形象能给我留下一定的印象,如陈勇、蔡锦生(刘白羽的《火光在前》)、崔克坚(谢雪畴的《团指挥员》)、王应洪(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傅老刚、黎老东、小满儿(孙犁的《铁木前传》)、申玉技(康濯的《水滴石穿》)、阎兴(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等。

可以说,"十七年"的中篇小说塑造工农兵形象为主。而新时期的中篇小说除继续塑造了工农兵形象外,还创造了过去文学作品中未出现过的新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具有空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例如较突出的有李铜钟(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陆文婷(谌容的《人到中年》)、吴仲义(冯骥才的《啊》)、罗群、冯晴岚、宋薇(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车篷宽(蒋子龙的《开拓者》)、傅连山(水运宪的《祸起萧墙》)、武耕新(蒋子龙的《燕赵悲歌》)、梁三喜、靳开来、赵蒙生(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冼文弓(刘兆林的《啊,索伦河谷的枪声》)、袁翰(朱苏进的《射天狼》)、沈巧、黄金桃、欧阳美怡(朱春雨的《沙海的绿荫》)、张思远(王蒙的《蝴蝶》)、王辉凡(韦君宜的《洗礼》)、盘老五(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高加林(路遥的《人生》)、王一生(阿城的《棋王》)、那五(邓友梅的《那五》)、石义海(刘心武的《如意》),以及秦波(《人到中年》)、吴遥(《天云山传奇》)等。这些人物形象都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已经达到典型化的高度。

新时期的中篇小说在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与"十七"年的中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比较,它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长期以来,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对知识分子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把知识分子写成中间人物、落后人物甚至反面人物,而新时期的中篇小说一扫过去这种不良倾向,不仅把知识分子作为正面人物来写,而且还把知识分子作为先进人物来歌颂。

例如《天云山传奇》中的罗群,他在极"左"思潮的年代,由于坚持真理而被打入社会的低层,惨遭批斗,但他身处逆境仍不气馁,不悲观,在贫困的物质条件和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写出了《论天云山区的改造与建设》等著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又带领天云山区的人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在18年的"超负荷运转"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从不计地位低、工资少、住房挤,忘我地为病人解除疾苦,"使千千万万人重见光明",在她的身上不仅体现了舍己为人的"孺子牛"精神,而且也鲜明地体现了在党的培养成长起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这类知识分子形象不仅蕴含着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而且也具有强烈的鼓舞力量。另外,像冯晴岚、宋薇、周瑜贞(《天云山传奇》)、吴仲义(《啊!》)、曹千里(《杂色》)、辛启明、魏大雄(《土壤》)、梁倩、柳泉、曹荆华(《方舟》)等知识分子形象,都具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价值取向,形成了知识分子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是创造了新时期改革事业中的开拓者形象。

在新时期的改革事业的进程中,有困难、有阻力,也有消极、落后方面的因素,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勇于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塑造出具有理想色彩的开拓者形象,以鼓舞人们开创改革事业。

例如《开拓者》中塑造的车篷宽,他能够清醒地意识到经济体制改革,四化建设的腾飞,在我们这个有自己国情的环境里,面临的困难却是多方面的。他在进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可谓四面受敌,上到D副总理、省委书记,下至工厂厂长,以及自己的妻子等,"这些被触动的神经线,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朝车篷宽罩下来"。可他逆流而上,直面复杂多难的观实,有胆有识,敢于冲击上司的官僚主义和僵化的保守势力,大公无私地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他知人善任,勇于大刀阔斧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他讲科学而不蛮干,励精图治,推行了他的企业思想。作者突出了他富有进攻精神的开拓者品格。

《祸起萧墙》中的傅连山也是一位四化建设中的大无畏的开拓者形象。他为了实现省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案,毛遂自荐到老大难的佳津地区去进行改革,在那里他遭到了"维护山寨绝对利益"的地委的坚决抵制。面对着阻碍改革的封建意识、宗法观念、地方主义、官僚主义以及抗拒革新的顽固势力的围攻,但他没有妥协,没有气馁,迎难而上,最后他被逼得走上自我毁灭的境地。他为四化建设积极献身的精神,震撼人心。像这一类开拓者的形象,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是没有出现过的,这些个性鲜明的强有力的改革人物形象,对于鼓舞人们从事改革和四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军人

三是在塑造军人的英雄形象方面具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在塑造军人英雄形象方面,比较注意追求英雄形象的高大,往往不写英雄人物身上的缺点,不写英雄人物的真实情感,导致"神化"英雄。

新时期的中篇小说在塑造军人英雄形象时,则注意把英雄人物写成活生生的真"人",写出英雄人物的不同个性,写出英雄人物既是英雄又是普通人,既崇高又平凡。《高山下的花环》在英雄人物塑造方面的新突破是十分突出的。在塑造梁三喜这个英雄时,作者突出了这位来自沂蒙山老革命根据地的农民子弟,继承了中国农民刻苦耐劳、坚韧宽厚的气质;对祖国、对革命事业一片忠诚,具有淳朴厚道、坚毅刚强的性格;在战前,他严以带兵,宽以待人;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为掩护战友具有自我献身的精神。在他身上鲜明地体现了传统军人英雄形象的共同特征。但在这基础上,作者又赋予了梁三喜更丰富的普通人的"情感",写了他的夫妻情、父子情、母子情、战友情。作者强化了英雄人物的丰富"情感"来增强震撼人心的力度,让读者深深感到英雄人物也是活生生的人,也具有七情六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