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關係
中蒙關係(蒙古語:Монгол, Хятадын харилцаа)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國之間的外交關係。由於蒙古人民共和國是蘇聯的衛星國,因而直至1990年前中蒙關係也長期受中蘇關係影響。自從1980年代末期中蘇關係逐漸恢復,中蒙關係亦開始改善。蘇聯解體後的1990年代起,中國成為蒙古最大貿易夥伴[1],不少中國企業也在蒙古經營。
目錄
歷史
古代
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建號「中統」,意即「中原正統」。1271年,忽必烈取《周易》「大哉乾元」之語,公布《建國號詔》,建漢語國號為大元,宣布新王朝為繼承歷代中原王朝的中華正統王朝。1279年,忽必烈滅亡南宋,結束了中國三百年來南北分治的狀態。
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軍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元朝退回蒙古高原,中國史書將之稱為北元。明朝與北元及其後續政權多有征戰。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並開始與蒙古諸部會盟與聯姻。
1634年,皇太極擊敗北元末代皇帝林丹汗,降伏了東部蒙古諸部。
1644年,明朝被清朝取代。1689年,清朝康熙帝在與俄國簽訂的國際法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中,首次將「中國」作為正式國號使用,與「俄羅斯」相對,當中的「中國」包括蒙古以及中國東北等地在內的整個清帝國。清朝期間,內外蒙古都是大清國的一部分。
近代
清朝滅亡後,中華民國成立,外蒙古在沙俄干涉和鼓動下宣布獨立。當時中華民國認為其身為清朝繼承者,繼續認為外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然而,中華民國因南北內戰和軍閥割據而無法控制該地。結果,外蒙古向蘇俄尋求協助。1919年,中國北洋政府進軍外蒙古並取消其自治。兩年後,受羅曼·馮·恩琴領導的俄國白軍影響,中國軍隊被迫撤回。幾個月後由蘇聯紅軍取代。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自從日本侵華戰爭以來,中國並沒有能力重新恢復對外蒙古的實際控制。
二戰結束後1946年,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蘇聯的壓力下,被迫承認外蒙古獨立(國府遷台後一度取消承認)。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國共內戰中獲得勝利後,再次承認了蒙古人民共和國為一獨立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6日建交[2],兩國於1962年簽訂邊界協議。中蘇交惡後,蒙古倒向蘇聯,並向蘇聯要求部署軍隊,導致中國開始關注邊界安全。結果,兩國關係持續緊張,直至1984年,中國代表團訪問蒙古,兩國標定邊界後才逐漸緩和。1986年,兩國簽訂一系列協議以支撐貿易和建立交通連結。1988年,兩國簽訂關於邊境控制的條約。蒙古從此開始與中國交好。
蒙古國一些人長期懷疑中國希望宣稱蒙古為其領土,亦擔心中國人口過多造成的問題。
2016年11月18日,西藏流亡精神領袖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於當地時間晚間到訪蒙古國,隨即遭到來自北京政府的強烈反對與抗議,北京政府認為達賴喇嘛刺激並支持西藏獨立主義,因而堅決反對任何已同中國建交的國家與其進行任何形式的交流與往來。後蒙古國澄清達賴喇嘛的訪問是宗教訪問,並非受到來自蒙古政府官方的邀請,並同意至少在本屆政府任期結束前,不會再同意達賴喇嘛以任何形式進入蒙古國,並重申支持中國的領土完整與一個中國政策。
視頻
中蒙關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成為蒙古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央廣網, 2020-4-17
- ↑ 中國同蒙古國的關係,人民網,200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