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都唐榮磚窯廠

中都唐榮磚窯廠

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
圖片來自文化部

舊稱    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

位置    高雄市三民區中華橫路220號

登錄等級  國定古蹟

登錄類別  產業設施

建成年代  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

中都唐榮磚窯廠 原名「鮫島煉瓦工場」,位於高雄市三民區愛河旁,前身為「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1913年日人於台北成立「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後,於整併全台磚窯廠時將鮫島煉瓦工場整合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場,直到打狗更名「高雄」後,工廠也跟著改名為「高雄磚場」,並因生產所需從俗稱「蒸籠窯」的一號窯開始,陸續增建了二號至六號窯並被稱為八卦窯。於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3月11日公告為國定古蹟,此外在工廠東北方的倒焰窯則在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2月25日被公告為歷史建築

目录

歷史 

臺灣日治時期的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日人鮫島盛於打狗(高雄)三塊厝以15000日圓創辦了「鮫島煉瓦工場」。該工廠是高雄第一間磚窯,設有三座傳統的「目仔窯」。工廠設在這裡,除了能獲得愛河沿岸的黏土來製磚外,也能從鄰近的柴山取得燒製磚塊所需的木材。而由於工廠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吸引了不少來自澎湖與今臺南市北門區的移民,進而使得該區繁盛起來。

到了大正二年(1913年),後宮信太郎在臺北成立「台灣煉瓦株式會社」,開始整併臺灣各地的磚窯廠,而鮫島煉瓦工場亦被整合進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場中。七年後(1920年)因打狗改名為「高雄」,所以工廠也改名為「高雄磚場」。之後由於生產上的需求,所以從稱為「蒸籠窯」的一號窯開始增建了六座八卦窯。據載在昭和十年(1935年)左右,當時此處是高雄州規模與產能最大的磚廠,南臺灣重要建築所用的磚頭幾乎都由此處供應。

二次大戰結束後,此處被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接管,劃分進紡織、玻璃、窯業等十二單位中;後來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時這十二單位又合為工礦總公司,而此工廠也改為「工礦公司高雄磚廠」。之後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磚廠被唐榮鐵工廠買下,成立「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磚廠」;但三年後唐榮鐵工廠發生財務危機,由經濟部處理善後,於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宣告唐榮鐵工廠屬於公營事業。而從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開始,唐榮鐵工廠自行研發以日本時代留下來的八卦窯燒製的耐火磚,供此時迅速發展的高雄鋼鐵業各廠使用。但隨著成本提高、競爭激烈等因素,唐榮鐵工廠拆除了一號、二號與六號的八卦窯,請外國技師先後興建了三座倒焰窯(Down-draft kiln)。倒焰窯完成後,所出產的耐火材料不僅可供唐榮本身使用,還可賣給臺糖等工廠使用,帶來了不少收入。後來工廠在民國六十九年改名為「唐榮耐火材料廠」,四年後因唐榮鐵工廠精簡公司組織而併入不鏽鋼廠中,但依然生產耐火材料{。

但由於後來磚材的需求降低、環保意識提升與工資高漲等因素,磚窯廠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停止生產,但辦公室仍使用到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8月員工才撤離。

廠區建築

日治時期的廠區共有六座霍夫曼窯[1]且場內還有自三塊厝車站延伸,途經當時的大江組灰窯、東洋製罐株式會社、打狗酒精株式會社等工廠直至今高雄中都橋東邊橋頭為止的工業專用鐵路「煉瓦會社線」,此外還有供牛車從凹子底搬運製磚原料的輕軌。而在磚窯的北邊則是生產磚坯的磚造機器間,而廠區的東邊為辦公室與廠長宿舍,鐵軌以南則是員工宿舍。

各式磚窯

於日治時期建造的六座窯名為「霍夫曼窯」,因其外觀或屋架呈現的形狀,又可稱做八卦窯或蒸籠窯,最初搭建的一號窯為圓形且煙囪設在窯體中間,所以稱為蒸籠窯,而增建的二號至六號之窯體為環型、屋架呈八角型、煙囪設於窯體外的某一側,故名八卦窯;目前廠區所保留的三號窯則為全台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八卦窯。

位於廠區東北方的「倒焰窯」於民國64年改建,以將熱氣向下抽讓其均勻散佈於全窯,並集中廢氣統一自煙囪排出的原理而得名;而民國68年興建的「隧道窯」長80公尺,則是將傳統的窯形方式改為長條形,兩座窯亦保存迄今並被列為國定古蹟。

紅磚事務所

位於廠區一旁的辦公室,在磚窯廠停止生產後仍使用至2002年才撤離所有員工,坐北朝南的兩層樓紅磚建築,空間平面呈正方形並設有門廊、陽台,以及正面與東西兩面共十扇窗,目前與八卦窯、倒焰窯及兩座煙囪等同為國定古蹟。

特色

中都唐榮磚窯廠由數個時期的建築所組成,例如八卦窯與煙囪是日本時期的建築,而進入民國時期之後又陸續建了倒焰窯與隧道窯(Tunnel kiln)。目前廠區保留了八卦窯、倒焰窯與隧道窯等建築,其中八卦窯是全臺灣保存最好、規模最大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