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鼻道
中鼻道 |
中文名:中鼻道 外文名:middle meatus of nose 中鼻甲深面的深沟, 介于中、下鼻甲之间 |
中鼻道:中鼻甲深面的深沟,介于中、下鼻甲之间,筛窦前、中组及额窦和上颌窦开口于此道。 [1]
目录
中鼻道中鼻甲的解剖特点
中鼻甲(middle turbinate)亦属筛骨结构,前段垂直向下,后段的游离缘逐渐外卷,几与鼻腔底平行。从形态上亦可将中鼻甲分为垂直部和水平部:垂直部悬挂在鼻腔外侧壁中部,上起颅前底筛板,下至鼻腔中部,可在前鼻镜下观察;水平部附丽于筛骨主体,是筛窦上界和颅前底的重要标志。
水平部前段附丽于筛板外缘和筛顶内缘之间的连接处,该处筛板有诸多小孔,为嗅神经所穿过,乃鼻腔手术易损伤之部位;水平部向后(即后段)逐渐下降,位于筛窦下方,向外延续到中鼻甲基板(basal lamella),该基板横贯筛窦止于纸样板,成为前、后筛房的骨性间隔,其前下为前组筛窦,后上为后组筛窦。气化良好的筛窦气房常延伸到中鼻甲骨内形成筛甲气房,额隐窝的过度发育常致中鼻甲前端明显气化而膨大,以及中鼻甲骨弯曲不当而突向中鼻道方向,均可导致中鼻道狭窄或阻塞,影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
中鼻甲腋(axilla of the middle turbinate)即为中鼻甲前端位于鼻腔外侧壁的附着处。鼻甲泡(concha bullosa)又称泡状鼻甲,实为气化的中鼻甲,可为一侧或两侧。少数情况下,上鼻甲也可气化,但下鼻甲气化者则罕见。中鼻甲的鼻甲泡可增大,以致阻塞中鼻道或筛漏斗。
在泡状鼻甲内的含气腔被覆着和鼻腔相同的上皮。这些气房可以患与鼻窦相同的炎性疾患。鼻甲泡引流受阻可导致黏膜囊肿形成。中鼻甲附着于筛板与筛窦顶部,鼻内镜手术时,鼻窦手术的内侧界即为中鼻甲,手术操作时应严格保持在中鼻甲的外侧进行,向内越过中鼻甲即损伤到筛板,造成脑脊液鼻漏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中鼻甲是鼻内镜手术的重要手术标志。
中鼻道中鼻甲的生理功能
中鼻甲在维护鼻腔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气流进入鼻腔后呈上升或呈弧线运动,冲击中鼻甲,因此中鼻甲成为细菌、病毒、灰尘颗粒等致病因子的主要攻击部位。
研究提示,中鼻甲黏膜表面为假复层纤维柱状上皮,纤毛丛中分布着大量分泌细胞,数量明显多于下鼻甲和鼻中隔等部位。黏膜下层中有较丰富的浆液腺,而黏液腺和混合腺与鼻腔其他部位的相同。分泌细胞和腺体产生的大量分泌物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随纤毛运动而不断向后移动的黏液毯,其中含有溶菌酶、干扰素、分泌型IgA等抗体。
吸入气流内的有害物质受紊流或层流作用落入黏液毯中被黏附或杀灭,并随纤毛有节律地振动而输送入咽部咽下或吐出。因此,中鼻甲具有分泌和输送的功能。其次,中鼻甲位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前部,为其结构成分之一。
吸入的气流经前鼻孔呈抛物线状进入鼻腔,首先冲击中鼻甲,其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到达中鼻甲表面,可被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物质及纤毛系统清除,因而中鼻甲对窦口鼻道复合体具有保护作用。上述分泌、输送及免疫等功能的存在,使中鼻甲对维护鼻腔生理状态、清除有害物质起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