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城鎮
臨城鎮位於福建省龍巖地區上杭縣,東經116度20分至116度28分,北緯24度57分至24度8分,方圓面積195.78平方千米。東接廬豐、泮境,西鄰湖洋、武平,南與中都比鄰,北和官莊、舊縣、白砂接壤,地處上杭腹地,杭城四周,汀江兩岸,全鎮為上杭城的自然郊區,故以臨城命名,亦謂城郊。[1]
中文名: 臨城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
地理位置: 上杭縣環縣城
面 積: 195.78 km²
電話區號: 0597
郵政區碼: 3642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氣候
人口數量: 86526人(2017)
車牌代碼: 閩F
目錄
鄉鎮概況
臨城鎮,鎮政府駐城北,轄5個社區居委會(城東、城西、城南、城北、金山),20個行政村(洋甘、石砌、白玉、古石、新塘、玉女、九洲、宮橋、水西、富古、新豐、龍翔、黃竹、土埔、西郊、西南、西陂、六甲、上登、璜崗、同康)。臨城鎮位於上杭縣西部,汀江中游,縣城四周,景點有七峰擁翠、南塔禪鍾、駟馬樵歌、袍嶺朝雲、長壩樂耕、石潭秋月、三折回瀾、琴崗霽色、虹渡恬波。
歷史沿革
1949年設附城區,1958年析設城郊公社,1984年改城郊鄉,1986年更名臨城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188.5平方千米,人口3.8萬。
氣候環境
臨城鎮多是較低矮山脈組成的丘陵地,周圍有掛艷山、三層嶺、美女峰等主要山峰。汀江從北到南,三摺繞流而過,流經十二個村,多是小塊沖積平原,山水田比例大致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沿河沖積土肥沃而疏鬆,靠山多狗肝山,含無枷磷豐富,極適宜旱糧和經濟作物的生長屬亞熱帶氣候,年降雨量1600-1900毫米。平均氣溫攝氏19度,無霜期300多天,境內河谷交叉,濕潤而溫暖,有利於農業生產。但是地高水低,嚴重缺水,解放前是全縣四大旱區之一。解放後興建了深陂水庫,雁子灘電站水輪泵和石灰嶺電站等,興建電灌站十六處,山塘水庫四百餘口,改變了原來的乾旱面貌。
經濟發展
2007年,臨城鎮實現農業總產值9169萬元(1990年不變價),比減0.14%。財政收入1607萬元,比增3%。農民人均純收入4968元,比增6.43%。糧食播種面積48706畝,糧食總產19491噸,與上年持平。烤煙種植2940畝,煙葉總產335噸,比增13.95%。食用菌產量47噸。種植蔬菜7160畝,花卉面積29畝。造林面積974畝。松脂生產200噸,與上年持平。果園面積7031畝,水果產量1559噸,比減9.57%。種茶麵積295畝,茶葉產量37噸,比增15.63%。水產面積3285畝,水產品產量3781噸,比增0.08%。年末,耕牛存欄4526頭;生豬存欄54816頭,出欄生豬92970頭;養羊存欄907頭;家禽存欄58720萬羽。禽畜肉類總產7962噸,比增3.78%。
鄉鎮企業(含個私)2576家,從業人員15050人。鄉鎮企業總產值13.21億元,比增7.49%。本年,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改造硬化西南村村部至小寨自然村5公里、上登至新豐5公里和西南至璜崗6.2公里道路;新建、改建新豐、新塘、石砌、黃竹、龍翔等5個村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實施深陂水庫、蓮塘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新建九洲3個蜜雪梨標準化栽培示範園;完成23個「信用村」的確認工作;白玉村通過省、市「家園清潔行動」驗收。為幫助貧困戶穩就業穩增收,企業加快復工復產提供用工保障,4月30日上午,上杭縣臨城鎮政府機關大院舉辦「五一」勞務供需貧困戶專場招聘會,本次招聘會共組織26家企業進場招聘,提供350餘個招聘崗位,涵蓋食品加工、家政、種植管理、採購員、服務員及專業技工類就業崗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杭本地部分貧困戶外出打工受阻,經濟來源受到影響。臨城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臨城鎮地處城鄉接合部的優勢,舉辦「五一」勞務供需貧困戶專場招聘會,為企業和貧困戶搭建就業平台。
征地拆遷
2007年,臨城鎮累計完成10884.22畝的征地任務,完成5206.23平方米的拆遷任務和高速公路40戶的拆遷安置工作。鎮黨委、政府和龍翔、城南、黃竹等村(社區)被縣委、縣政府授予「2007年度征地拆遷工作先進集體」,雷日斌等8名鎮、村幹部被評為先進個人。該鎮地處城鄉結合部,有14個村(社區)涉及縣域城市建設和縣城經濟開發的土地征控工作。該鎮以「表格式」工作方法進行分解落實,紮實開展依法征地工作,全年完成龍翔大道征地7222.25畝、農副產品加工園區征地1670畝、城區水廠擴容征地196畝、金秋老年公寓征地180.47畝、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征地163畝、永武高速征地1443畝,以及上杭大道、南大橋改造、城區天然氣輸配工程等土地征控工作。
旅遊資源
境內名勝古蹟眾多,住於宮橋村的千年古剎普陀寺,據縣誌上記載,始建於宋朝年間,有「未有上杭城,先有普陀寺」說,普陀山不僅風光秀麗,古木參天,而且有着豐富的人文景現,寺內香火不斷,善男信女絡澤不絕,是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理想場所。1991年開始興建的七峰山旅遊區,現已日臻完善,區內亭、台、樓、閣十餘處,景色各有千秋,吸引了眾多的遊客;九仙湖旅遊區,湖光山色,碧波蕩漾,湖邊四季常青的植被,曲折迂迴的湖面是遊客輕舟搖曳的好去處。
西普陀——千年禪林中的千古之謎
西普陀是閩西普陀山的簡稱,地處臨城、白砂、舊縣三鄉交界地帶,與縣城僅一江之隔,方圓18平方公里,最高峰金玉頂,海拔1003.7m,現為國家森林公園。西普陀歷史悠久,建於宋盛於明,自古就有:「沒有上杭城,先有西普陀」之說法。它以佛法傳名,禪香盛世,為閩、粵、贛邊區著名的佛教聖地。明代著名的臨濟派高僧香林大師主持時,這裡「僧眾數百,禪農兩旺,晨鐘暮鼓和鳴,香火青燈輝煌,朝山進香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該景區現已開發梅園、楓樹林、古藤園、香林塔、雲峰寺等景點。
傳統民俗
古建築
文廟大成殿內孔子真身
大成殿始建宋代,屬我省範圍內保護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物。它坐落於文瀾江北岸,由欞星門、狀元橋、泮池、大成門、東廡、西廡、大成殿、後殿、明倫堂、鄉賢祠等組成古建築群,均為土木結構,紅牆紅瓦,古色古香,占地面積有30000多平方多米。古蹟里有一層厚厚的文化積澱,古韻中漫着濃濃的書香,是臨城一處亮麗的景點,古往今來,遊人不絕。每個學期開學時,臨高學子都習慣於到大成殿來,給孔子敬香點燭,跪地朝拜,祈求學業上進。 遺蹟
書院
「茉莉軒」是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胡銓被流放吉陽軍(今三亞市),途經臨城時住宿的地方。在時任縣令謝渥的熱情邀請下,胡銓揮筆書寫「茉莉軒」三字並勒石為匾額。同時,胡銓也在此講學,傳播中原文化,學子戴定實中舉,成為臨高最早的舉人。「茉莉軒」石匾現保存在臨高文物館。繼大成殿、茉莉軒之後,明、清時期,先後興建儋庵、通明、鵝江、臨江書院,其中臨江書院設有融通圖書館,藏有經、史、子、集以及科學書籍共有12320冊。據《臨高儒學志續篇》記載:「建社學,以訓蒙;刻正始篇,以明禮;學前江外建石塔,以示標;修建儋庵書院,以示志……」大成殿和書院充分體現臨高先賢重教的思想理念,順着歷史伸延,代代相傳,從不間斷,推動着臨高教育事業的發展。海南明代進士鄭廷鵠路過臨高時,觀看臨城的書院,有感於懷,吟詠千古絕唱「千里桑麻方復業,百年桃李已成蹊;胡公祠下鶯聲口轉,陸令堂前柳色齊。」胡銓,謝渥等先賢注重教育,傳播中原文化,是臨高歷史的永恆記憶,對發展如今的教育事業無疑是一種力量。
古城牆
為防禦各種惡勢力的侵擾,保持臨城的安寧,明正統八年(1443年)12月,知縣徐瑄奉按察使之命在臨城四周興建城牆。牆體為梯形,底部1.5米,頂端40公分,高約5米,全長二公里,全用方塊青石築成。東西南北均設拱形城門。解放後,因城市建設需要,被毀。
石板街
傳說石板街建於宋代。這是臨城最早的一條街,位於文瀾江北岸,長約800米,全程均用長方形青石板按街中間石板為橫向,街兩邊為縱向鋪設而成。歷經數百年風雨的洗刷,過往人群的踩踏,石板街被磨成凹形,這是臨城悠久歷史的見證。上世紀九十年代,因興建文瀾江兩岸長堤,石板街被江北長堤所掩埋。
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位於文瀾江南岸的臨高中學校園裡,這是為了紀念孫中山於1929年所建。原為瓦房,因風雨剝蝕,多年失修,在劉銘啟副省長(原當過臨高縣縣長)的鼎力支持,籌足資金,於1988年修建為鋼筋水泥房,占地面積約有500m2。民國時期,每年的「雙十」節都在紀念堂中舉行慶祝活動,活動前參加活動的人集體背誦「國父遺囑」,以示繼承孫中山遺志。現為臨高中學師生活動場所。
傳統節慶
廟會
臨城有四座廟宇,每座每年都舉行一次廟會活動。以農曆計算,二月十二日、三月三日、三月十五日和五月十五日分別為冼太夫人廟、真武帝廟、高山廟和關羽廟的廟會慶祝活動日期。在廟會這一天,白天,由臨高八音盅盤舞隊、舞獅隊、鑼鼓音樂隊、彩旗隊、武術隊、八仙隊組成不同方陣,由八人抬着神像領頭上街巡遊表演。圍觀者甚眾,熱鬧非凡。晚上,組織戲曲演出。每個廟會都喜歡上演家鄉戲—人偶戲。演出習俗為:一、演單不演雙。即演三、五或七晚,不演二、四、六晚;二、最後一晚劇終後,接着是「唱吉」。「唱吉」是由一男一女演員,以地靈人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丁平安、生意興隆為內容,登台演唱。廟會是人偶戲的傳承的平台,是民間藝術和民俗互相交融點。
祭祖
臨城有王氏宗祠,符氏宗祠、劉氏宗祠和李氏宗祠。每個宗祠每年都舉辦一次祭祖活動,以示敬孝祖宗。活動當天,祠的周圍張燈結彩,彩旗飄揚,祠里香火不斷,燈火的徹夜通明。晚上上演人偶戲或臨劇,族裡男女老少齊觀看。劇場裡,彼此間敘友情,拉家常,溝通思想,傳遞信息,共謀發展。在這種感情十分融洽的氛圍中迸發出的和諧火花是非常燦爛的,這不能不使人從更深的層面上去認識人偶戲的美學價值和宗祠活動的社會功能。
拜年
每年春節期間,臨城有一種獨特的拜年形式。大年過後,從正月初五至元宵節,城內的八音盤舞隊、舞獅隊、鑼鼓隊和武術隊結伴為隊,敲鑼打鼓,走街串巷,挨家逐戶去拜年,每晚從華燈初亮至深夜時分。接受拜年的人家,早早就在自家大門前,設案擺上茶水、餅乾、水果並點三柱香和大紅燭,迎接拜年隊伍的到來。拜年隊伍在每家門前輪番表演,祝願年景如意,人丁安康。
基督教會活動
1885年基督傳入臨城,教堂設在文瀾江南岸的南江村,如今教徒有100多人。教徒們每個星期日都集中到教堂過「禮拜」,集體念經。
特色物產
臨城鎮有142個自然村落,劃為23個行政村。2002年工農業總產值56825萬元,山林面積20萬畝;財政收入1616萬元;全鎮有38個黨支部,150個黨小組,共產黨員1203名,本鎮屬農業經濟區,交通方便,市場經濟發展較快,文化活躍。
2002年糧食總產19891噸,肉類總產量5651噸;近幾年鄉鎮企業發展迅速,特產有烏梅、沁芳梅、蘿蔔乾等,烏梅有消暑生津之功能,肉厚酸甜適度,早在明朝就有記載。蘿蔔乾是閩西八大幹之一,具有脆、嫩、香、黃的特色,經久不腐,是餐桌之佳肴;沁芳梅獲福建省鄉鎮企業珍品金獎;其他如黃竹茶、黃梨、板栗等也富有名氣。
視頻
臨城鎮:推進項目征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