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臨武縣隸屬湖南省郴州市,地處湖南省最南部,南嶺山脈東段北麓,東部和東南部與宜章縣為鄰,南部與廣東省連州市接壤,西南部與藍山縣相靠,西北部與嘉禾縣毗連,北部與桂陽縣交界,東北部與北湖區相接。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臨武縣是湘南置縣歷史最悠久縣之一,戰國時期設臨武邑,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臨武地方特產有臨武蜜柚、大沖辣椒、香芋、紅心桃、烏梅等。

臨武縣縣域總面積1383平方公里,轄4鄉9鎮5農林場所,209個行政村。境內有臨武三十六灣、秀岩風月園、金仙寨旅遊區等景點,臨武礦產資源豐富,探明的礦物有9類32種,其中錫儲量居全國第四位、全省第一位,有「小有色之鄉」、「煤炭之鄉」的美稱 。

2019年1月25日,臨武縣被評為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1]

目錄

建制沿革

臨武古屬楚地,戰國時期設臨武邑。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置縣,《水經注》記載:縣側武溪東,因曰臨武縣。

史志記載:「楚南部邑之最古者,莫如臨武。」

新始建國元年(公元9),改名大武。

東漢建武元年(25),復稱臨武。隋開皇九年(589),南平(今藍山縣)併入臨武。

唐咸亨二年(671),南平從臨武析出。武則天如意元年(692),更名隆武。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復名臨武。

五代後晉天福四年(939),臨武併入桂陽監,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復置臨武縣。

明崇禎十二年(1639),劃臨武及桂陽各一部分,新設嘉禾縣。

1949年12月1日,臨武解放,屬郴縣專署。

1952年11月,撤郴縣專署,設湘南行政公署,臨武屬湘南行署。

1954年7月,湘南行署撤銷,臨武復歸郴縣專署管轄。

1959年3月,臨武併入宜章。1961年7月,臨武縣恢復建制,隸屬郴州行署。

1979 年3月郴州行署改名湖南省郴州地區,1994年12月17日設立郴州市,臨武隸屬關係都不變。[2]

人口分布

2018年全縣年末常住人口34.68萬人,農村人口17.14萬人,城鎮人口17.54萬人,城鎮化率50.58%,比年初提高3.42個百分點。

2019年全縣年末常住人口34.7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6.19萬人,城鎮人口18.53萬人,城鎮化率53.4%,比年初提高4.7個百分點。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武地處湖南省最南部,南嶺山脈東段北麓,北緯25°~25°35′,東經112°20′~112°47′。東部和東南部與宜章縣為鄰,南部與廣東省連州市接壤,西南部與藍山縣相靠,西北部與嘉禾縣毗連,北部與桂陽縣交界,東北部與北湖區。

地形地勢

臨武縣境最低點位於武水河出境處(縣水泥廠對面的五塘沖河床),海撥203米;縣城平均海撥276米。地形西北高,東南低,以東山、西山、桃竹山為骨架,如箕狀向東南傾斜。地貌類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類,各占59.43%、29.27%、9.51%。

臨武縣境內有通天廟和桐柏兩座山脈。通天廟位於臨武縣香花嶺鎮,海拔1594m,方圓約100km2。桐柏山即西山,位於臨武縣西南部西山林場文昌坪,是縣內湘水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主峰天頭嶺,海拔1712米。

水文

臨武縣溪河依西山、東山走向,南部之武水,由西向東流,屬珠江水系;北部之猴子江、無利河,由南向北流,屬湘江水系。

武水系珠江流域北江水系一級支流,發源於臨武縣的三峰嶺,經宜章縣的羅家渡流入廣東省,郴州市集雨面積3365.7平方公里,幹流長147公里,平均比降1.49‰。其中:南花溪(樂水河),系北江水系二級支流,發源於宜章縣楊子坑,於廣東省水口匯入武水,流域面積1223平方公里,幹流長11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3.28‰,控制市宜章縣集雨面積1026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

臨武縣境地處中低緯度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7.9°C;年降雨量在1022.3至1917.4毫米之間,縣城平均降雨量為1421.8毫米。[3]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臨武境內礦藏資源豐富,被譽為「小有色金屬之鄉」和「煤炭之鄉」。已探明儲量9類50多種,還有煤炭、石墨、大理石等非金屬礦。大型礦床9處,中型礦床12處。

煤炭儲量1.14億噸,保有地質儲量7600萬噸,原煤年產量200多萬噸,是全國2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燃燒值達5500大卡。臨武境內大理石儲量豐富,儲量在2億噸以上。

交通運輸

臨武水達北粵,陸連豫桂,古代為交通要衝。秦漢時屯兵臨武由武水出擊南越,唐時設驛站15處為海南至京師通衢。清朝民國時期,臨武帆船多至百艘。民國26年(1937年)縣長楊闓宣列舉四大理由呈報省府,請求修通桂陽至臨武去嘉禾公路,因民困政衰,呈報未准。之後,縣府除民國32年(1943年)在縣城有整治拓寬街道之舉外,余皆不聞不問。直到1949年12月1日臨武解放,臨武境內僅有縣城至馬家7公里土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臨武人民白手起家,交通事業從此蓬勃發展,萬象更新。1951年4月臨武至宜章黃沙堡段36公里公路全線動工;同年8月1日臨武至坪石公路竣工通車;同時第一部道奇牌汽車開進臨武縣城,掀開了臨武交通新的一頁。1952年地方國營臨武汽車站成立,並擁有臨武第一台3噸道奇牌汽車,標誌着臨武的汽車運輸業有了新的開端。隨着省道汝嘉線、縣道臨武至祖教寺公路、石陂頭至香花嶺公路的修建完工,客運事業逐漸興起,公路交通逐漸普及。1958年由縣人民委員會號召大力交通,基本形成了縣內公路交通網絡。1968年楚江龜頭坳至武源水頭圩公路完工,是上世紀60年代唯一修建的一條通公社的公路。

上世紀70年代公路建設再度出現高潮,基本實現了社社通客車、隊隊通貨車。特別是1974年縣城至西山大河邊公路的建成,為開發林區,改變西山面貌起了很大的作用。1973年梅(田)至沙(田)煤運專線修建完工,結束了臨武無鐵路的歷史。在這期間,縣運輸車輛增多,客車由60年末的日出車次11次,1979年增加到33次,客運量上升近7倍;貨運除湘運汽車隊外,商業、供銷、糧食、石油均自建汽車隊,各公社也自購貨車21輛。基本形成了臨武交通網絡的雛形。

1980年以來,公路建設普及發展到提質升級,通行能力和質量均快速提高。1980年後,道路建設求其「通」,修黃沙坳公路,建牛屎墩橋,改造石珠堆至鎮南麻石腳公路,完成了省道衡陽至同益公路中臨武境內23.6公里中的16.5公里、省道汝城至嘉禾公路中臨武境內36.8公里中的27.6公里瀝青路面的鋪設,完成了深渡叉路口至水東煤礦水泥路面建設,結束了臨武境內無高級路面的歷史。坪梅鐵路梅沙煤運專線於1980年正式營運,結束了臨武縣無鐵路運輸的歷史。至80年代末,縣境內公路總長達768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56公里。

1990年後,公路建設在突破交通「瓶頸」上狠下功夫,求其「暢」。1992年在全市率先貸款對境內省道1842線鋪設砼路面,並逐年延伸。同年,採取民工建勤辦法籌資420萬元,修通了南下廣東的黃金通道——臨連公路。1994—1995年投入資金2648.96萬元,對該路進行改造,將臨武段21.4公里全部修成砼路面。1996—2001年,實行民辦公助的辦法,修通了縣內煤炭運輸大道臨武金江至北湖大塘11公里公路。

2000年後,公路建設求其「變」。隨着臨嘉二級公路的建成通車,結束了縣內無高等級公路的歷史;隨着茶梓、麥梓公路改建完工,標誌着該縣所有的鄉鎮包括大部分的鄉鎮聯接線都鋪成了水泥路面;隨着武源至大嶺背、東村至大塘、東村至華陰公路的建成,標誌着該縣的「通達工程」圓滿完成;200.7公里通村公路的完工,標誌着該縣95%的行政村已通水泥路,農村「通暢工程」再上一個新台階。

2005年底,縣內營業性運輸車輛擁有量達到3424輛,為1988年的3.8倍,其中,東風大貨車占總數的76.2%。2005年底,臨武縣從事200公里以上的長途客運線路共有11條15台車。共有客運線路61條,在營客車261台,臨武縣通班車鄉鎮22個,通車率為100%;通班車的行政村180個,通車率為62%;年末公路客運量84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57600萬人公里,分別為1988年的7.6倍、13.2倍。2005年,臨武縣共有維修廠家150個,其中一類維修廠家1個,二類維修廠家9個,三類維修廠家105個,摩托車維修業戶35個。

截至2012年,省道S214線、S324線縱橫貫穿全境,臨連公路的修通實現了臨武與廣東公路的對接,鄉村公路四通八達;坪梅鐵路深入境內。2012年底通車的衡武高速公路,使臨武融入長株潭和珠江三角洲「三小時經濟圈」。[4]

經濟

綜合

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為1421872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40953元,增長9.1%,比上年增加3423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44425萬元,增長3.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04887萬元,增長8.0%;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672560萬元,增長8.9%。

第一產業

2019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1.50千公頃,比上年增長0.6%;糧食總產量12.04萬噸,增長0.4%。其中,稻穀種植面積14.93千公頃,下降0.9%;稻穀產量8.9萬噸,下降0.8%。蔬菜種植面積7.76千公頃,增長1.3%;蔬菜產量24.3萬噸,增長1.9%。果園面積2.53千公頃,水果產量4.84萬噸。出欄生豬27.42萬頭,下降15.4%;出欄牛0.93萬頭,增長3.6%;出欄羊7.8萬隻,增長4.2%;出籠家禽307.5萬羽,增長3.3%。肉類總產量27106噸,下降7.0%,其中豬肉產量19402噸,下降10.8%。水產品總產量4906噸,增長2.7%。

2019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49111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6%。其中,農業產值148702萬元、林業產值15199萬元、牧業產值70735萬元、漁業產值4426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0049萬元,增速分別為4.7 %、6.0%、-1.5%、3.4%和11.2%。

2019年,全縣創建省級農業特色產業園2個,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全縣23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63.27億元,比上年增長14.68%,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49.85億元,增長15.98%,上繳稅金6815萬元。

2019年,全縣13個鄉鎮209個村委均已完成清產核資工作和資料整理歸檔,完成土地確權實測面積31.56萬畝。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59家;農民合作社數量達到967家,其中省級示範社3家、市級示範社6家。

第二產業

2019年,全縣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2%。在規模工業中,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增長8.4%;大中型企業增加值增長10.2%;園區工業增加值增長8.6%,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68.4%;高耗能工業增加值增長4.6%,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0.2%。在規模工業中,採礦業增加值增長6.2%,其中煤炭採掘業增加值下降54.3%,有色金屬採掘業增加值增長11.4%;製造業增加值增長9.5%,其中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2.4%;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業增加值增長11.0%。

2019年,原煤產量1.4萬噸,比上年下降84.2%;錫精礦折含量16398噸,下降4.9%;鉛精礦折含量7676噸,下降0.9%;鋅精礦折含量4927噸, 增長21.1%;發電量101774萬千瓦小時,增長13.1%。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6.7億元,增長7.8%。

2019年,全年建築業增加值4.1億元,比上年增長6.5%。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總產值4.17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2.69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產值4.0億元。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1.9%。5000萬元以上項目64個,完成投資增長11.0%;5000萬元以下項目126個,完成投資增長31.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0.04%,第二產業投資增長43.6%,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8.0%。工業投資增長43.6%,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40.5%。產業投資增長31.9%,民間投資增長23.4%,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59.7%。

2019年,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10.3億元,比上年增長8.2%。商品房銷售面積48.75萬平方米,增長5.5%。

國內貿易

2019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0億元,比上年增長10.5%。按消費形態分,批發業7.1億元,零售業33.2億元,住宿業1.8億元,餐飲業2.9億元。

對外經濟貿易

2019年,全縣外貿進出口總額為128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86.5%。全年引進內資54.9億元,增長19.9%。實際利用外資11716萬美元,增長23.2%。

財政、金融與保險

2019年,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1.8億元,比上年增長4.6%。其中上劃中央收入3.1億元,增長1.9%;上劃省級收入0.9億元,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7.8億元,增長6.1%。完成稅收收入9.2億元。稅收總量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為78.0%,地方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66.8%。全縣財政支出28.5億元,增長10.5%。

2019年,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142.4億元,比上年下降6.8%,其中住戶儲蓄存款餘額109.6億元,增長7.3%。

2019年,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91.7億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個人消費貸款餘額18.2億元,增長51.2%。

2019年,全年保費收入2.8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其中壽險保費收入1.9億元,增長8.6%,財產險保費收入0.9億元,增長21.7%。[5]

社會事業

2019年,全縣旅遊接待總人次數514.31萬次,比上年增長17.04%;綜合旅遊收入43.98億元,增長18.3%。西瑤綠谷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

郵政電信

2019年,全社會客運量225萬人,貨運量2734萬噸,客貨運周轉量63.1億噸公里。

2019年,全縣電信業務總量17.9億元。年末固定電話普及率為2部/百戶;移動電話普及率為285部/百戶。

教育科學

2019年,年末全縣有普通小學127 所,普通初中17所,完全中學、高級中學、職業高中各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80所;在校小學生39412人,初中生20032人,普通高中生10000人,職業高中學生1975人,在園幼兒1091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4101人。化解大班額超員任務人數2493人。

2019年,全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4.4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全縣專利申請185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6件。專利授權93件,增長20.8%;發明授權3件。

文衛體育

2019年,年末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群眾文化業機構14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鄉鎮文化站13個,縣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已達到5.98平方米。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21個,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77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人。

2019年,年末有電視台1個,調頻轉播發射台1座,有線電視用戶數1.7萬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16.0%。

2019年,全縣衛生醫療機構23個,其中醫院5個、衛生院15個、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所。衛生技術人員1553人。醫院、衛生院實有床位數 1915張。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87200人,參保率100%;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9683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3356人。

2019年,全縣擁有體育場館1個。開展全民建設項目24項次,全民健身運動參加人數1.2萬人次。

環保安全

2019年,縣城區空氣質量達標率96.4%,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監測斷面功能區達標率86.1%,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7.78分貝,交通噪聲平均值64.18分貝。

2019年,全縣發生各類事故3起,比上年增加2起,死亡5人。億元GDP事故死亡人數為0.035人。

人民生活

2019年,全縣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612人,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1668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46%,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率100%,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4826人。

2019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58元,比上年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39元,增長9.7%。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29元,增長9.9%。

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0486元。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5.2%。城鎮人均住房面積4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257元。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1.8%。農村人均住房面積55平方米。

社會保障

2019年,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75500人,發放養老金人數46700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人數19223人。全縣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3022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334人。發放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1913.8萬元和 2147.7萬元。

扶貧工作

2019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6385戶19775人,已脫貧5965戶18857人。27個省級貧困村已經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為0.33%。2019年減貧3119人,超額完成省下達的3109人任務。[6]

旅遊景點

東林庵

東林庵,原名月庵,距縣城東15公里,位於汾市鄉南福村東1公里處幽谷之中,四面環山,山坡上遍種松、杉、柏、竹、芭蕉。有「滿山松杉、千竿翠竹、百本芭蕉、一泓清泉」之稱。它始建於明初,清康熙、乾隆時兩度修茸。道光三十年(1850),南福人陳名教捐資獨建小門,題匾名「東林勝境」,遂改為現名。1984年,重塑滿堂佛像,並在當年得到捐贈而置法器及佛殿裝飾品,1985年修公路通至南福公路,在大殿兩側新建靜室各一棟,造林65畝,現有女尼住持。

太陽島度假村

太陽島度假村地處臨武縣花塘鄉東春水庫,交通便利,距縣城8公里,距衡武高速公路楚江互通口2公里。該度假村水庫水面480畝,蓄水410萬m3。山莊內山清水秀,環境幽雅,是集游泳,水上空中索道觀光、特色餐飲、休閒娛樂住宿於一體的生態休閒區。

西瑤森林公園

西瑤綠谷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臨武縣西南部西瑤鄉境內,公園總面積1.2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95%,園內有集中連片保存較完整的天然次生林4000多公頃。西瑤綠谷國家森林公園分為長河、分水坳、黃木坳、鳳凰嶺四大景區,主要景點68處,具有清、幽、秀、奇、險、古的特色。園區涵蓋了生物景觀、地文景觀、水文景觀、人文景觀、及天象景觀五大類型,園內有植物1730種,動物32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3種,重點保護動物33種。[7]

地方特產

臨武的地方特產有臨武蜜柚、大沖辣椒、臨武香芋、紅心桃、烏梅等。

臨武鴨

臨武鴨是臨武特有的一種土鴨子,像野鴨一樣,全是瘦肉,味道鮮美,是湖南鴨臨武鴨是享譽國內的肉蛋兼用型地方優良鴨種。它具有生長發育快、體型大、產蛋多、適應性強、飼料報酬高、肉質細嫩、皮下脂肪沉積良好、味道鮮美等特點,是臨武縣久負盛名的特產之一,也是歷代貢品。

臨武油茶

臨武油茶製成後呈褐黃色,比普通茶葉泡的茶水顏色深。泡油茶講究選料。油茶用料中的茶葉(當地人喜用臨武出產的野生東山霧茶)不用嫩葉,摘後用雞血藤烘乾,重用生薑,是取其性味辛散而驅風逐寒。

臨武龍鬚草蓆

龍鬚草蓆在北宋末年就已開始生產,是臨武縣傳統名牌工藝品。龍鬚草蓆的生產工藝十分講究,采草、配料、編織、加工都有嚴格的要求。龍鬚草蓆光滑柔軟,色澤清雅,花紋秀麗,給人以素靜大方的感覺。

臨武縣

沙田牛巴是臨武金沙江鎮特產,採用農家高山野外放養的優質黃牛肉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山木炭工藝烤制而成。2011年,沙田牛巴產品參加第四屆中國湖南畜牧工業博覽會,榮獲金獎。[8]

榮譽記錄

2019年1月25日,臨武縣被評為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