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臨高台送黎拾遺 王維

臨高台送黎拾遺
圖片來自搜狐網

臨高台送黎拾遺是一首五言絕句。詩的首句點明地點;次句說居高而望,田野曠遠無邊,河水一直流到天際,展開了一個宏大曠遠的藝術境界;後兩句以倦鳥飛還,反襯行人遠去,不言惜別而神情自見。

目錄

原文

王維〔唐代〕

相送臨高台,川原杳何極。

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

譯文

在高台上送別友人,一眼望去,川原無限廣闊看不到盡頭。

夕陽西下鳥兒紛紛歸巢,你卻步履匆匆,沒有片刻停歇。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送別好友——時任唐右拾遺的黎昕而作。黎昕與王維素有交情,王維多以其之事而作詩,如《青龍寺與黎昕戲題》等詩,此詩亦是如此。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描寫了詩人送別友人後登高遠望所見景色,表達了詩人對黎拾遺離去的依依不捨之情。

  首句點明地點,送別的地方是一個高台附近,送別的對象就是黎拾遺了。黎拾遺指黎昕,詩人的朋友,拾遺是官名。「高台」二字領起全詩,同時也為後邊的景物描寫提供了全知視角。「川原杳何極」,說的就是居高而望,田野曠遠無邊,河水一直流到天際。這兩句詩給讀者展開了一個宏大曠遠的藝術境界。

  三、四句寫友人走了以後,詩人卻不肯離去,他又登上了高台,繼續目送友人遠去,直到天色將暮,飛鳥都回巢了,仍然不捨得就此回去。但是原野空曠,不見邊際,友人的遠去身影一直在視野中越來越小,直至消失在視線中。全詩短小簡練,不過二十字,卻句句是畫,營造了一種孤寂淒清的氣氛,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寂寞,以及對友人離去的不舍與無奈。特別是第三、四兩句,通過對比手法將離別的情感推向高潮,讓讀者深刻感受到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

簡析

  《臨高台送黎拾遺》是一首五言絕句。詩的首句點明地點;次句說居高而望,田野曠遠無邊,河水一直流到天際,展開了一個宏大曠遠的藝術境界;後兩句以倦鳥飛還,反襯行人遠去,不言惜別而神情自見。整首詩情景交融,描寫詩人送別友人後登高遠望所見景色,表達了他對黎拾遺離去的依依不捨之情。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