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丹參的鑑別方法

丹參的鑑別方法

目錄

【鑑定中藥材名】

丹參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草叢中或溪谷邊。分布於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貴州、四川等省區。亦有栽培。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乾燥根及根莖。丹,即紅色。因其根外皮呈磚紅色,形態略似人參,故名丹參,又名紫丹參。

【藥材歷史考證】

丹參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吳普本草》云:「莖華小,方如荏,有毛,根赤,四月華紫,三月五月采根,陰乾。治心腹痛。」《本草經集注》云:「今近道處處有。莖方,有毛,紫花。」《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葉似紫蘇,有細毛。花紫亦似蘇花。根赤,大者如指,長尺余,一苗數根。」《本草圖經》曰:「今陝西、河東州郡及隋州亦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幹方棱,青色。葉生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開花,紅紫色,似蘇花。根赤,大如指,長亦尺余,一苗數根。」《本草綱目》曰:「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丹參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約35~80cm,多分枝。根圓柱形,肉質,外面磚紅色,內部乳白色。奇數羽狀複葉對生,葉柄長1.3~7.5cm;小葉3~7片,長1.5~8cm,寬1~4cm,頂生小葉較大,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斜圓形,邊緣具圓齒,兩面疏被柔毛,下面較密。輪傘花序6至多花,組成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密被腺毛和長柔毛;苞片披針形,全緣;花萼鐘形,帶紫色,先端二唇形,萼筒喉部密被白色柔毛;花冠紫藍色,二唇形,長2~2.7cm,上唇鐮刀狀,向上豎立,先端微缺,下唇短於上唇,3裂,冠筒外伸,內有毛環;能育雄蕊2,着生於下唇的中下部,藥隔長17~20mm,上臂藥能育,2下臂的藥室不育且連合。小堅果4,橢圓形。花期5~9月,花後見果。[1]

【藥材性狀鑑定】

品根莖短粗,頂端有時殘留莖基。根數條,長圓柱形,略彎曲,有的分枝並具須狀細根,長10~20cm,直徑0.3~1cm。表面棕紅色或暗棕紅色,粗糙,具縱皺紋。老根外皮疏鬆,多顯紫紅棕色,常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而脆,斷面疏鬆,有裂隙或略平整而緻密,皮部棕紅色,木部灰黃色或紫褐色,導管束黃白色,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栽培品較粗壯,直徑0.5~1.5cm。表面紅棕色,具縱皺,外皮緊貼不易剝落。質堅實,斷面較平整,略呈角質樣。

【藥材理化鑑定】

1.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煎煮15~2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置水浴上濃縮至黏稠狀,放冷後,加乙醇3~5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數滴,點於濾紙條上,干後,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亮藍灰色熒光。將此紙條懸掛在氨水瓶中(不接觸液面),20分鐘後取出,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淡亮藍綠色熒光。

2.取上項下的濾液0.5ml,加三氯化鐵試液1~2滴,顯污綠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置具塞試管中,振搖,放置1小時,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醋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丹參對照藥材,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丹參酮Ⅱ。對照品,加醋酸乙酯製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一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暗紅色斑點。

【採集加工】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乾燥。

【飲片炮製】

1.丹參:除去雜質及殘莖,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2.酒丹參:取丹參片,照酒炙法炒干。

【性能功用】

苦,微寒。歸心經肝經。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瘢癥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內服:9~15g。水煎服。本品不宜與藜蘆同用。

【附註】

置通風乾燥處貯藏。[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