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城鎮
丹城鎮,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下轄鎮。2017年,丹城鎮行政區域面積10463公頃,常住人口66039人。[1]
中文名: 丹城鎮
外文名: Dancheng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安徽省渦陽縣
地理位置:安徽省西北部
面 積: 10463 公頃
電話區號: 0558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6039人(2017年)
著名景點: 渦陽縣天靜宮
車牌代碼: 皖S
目錄
行政區劃
鎮西南東北方向偏長約20公里,而中部南北方向略短約7公里。下轄16個村(居)委會,111個自然莊,197個村民組。南距縣城渦陽30公里,北距永城市22公里,東接石弓鎮,西鄰新興鎮,是渦北農業大鎮之一。
區域特色
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境內有山一座,河流兩條,山曰「齊山」,海拔41.3米,河叫「包河」、「白洋河」,東西、南北流向,縱橫全鎮。這裡交通快捷,四通八達,南接渦陽,北距永城市、濉溪縣,又可謂是邊區重鎮之一。更有關閣、四果寺、花山子與釣魚台、泥堡府、龜腚、九高十八窪、六棱碑與八棱碑、包河、齊山、新四溝等許多歷史名勝古蹟和美麗的傳說,丹城鎮已恢復修建了五羊獅子、過街牌坊等古蹟。
地理環境
古鎮丹城距渦陽縣城東北35公里,位於東經116015′—116026′北緯33041′—33047′,地處兩省三縣的交界處,即:安徽、河南兩省所轄渦陽、濉溪、永城在縣,素有「一步跨兩省,雞鳴聽三縣」之美譽。抗日戰爭時期,彭雪楓大將軍曾在這裡創建了蘇豫皖革命根據地,這裡又成了革命老區。幾千年來的滄桑變化,一次次文化變革的洗禮,古鎮丹城風采依舊。丹城鎮距渦陽縣城東北35公里,位於皖豫兩省,渦陽、濉溪、永城三縣市交界處,東經11615′—11626′北緯3341′—3347′,西南東北方向偏長約20公里,而中部南北方向略短約7公里,轄16個村(居)委會,111個自然村,197個村民組;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我省典型的「口子鎮」。丹城鎮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據史料記載,周朝太子王子晉嘗練丹於此,故名丹城,亦云古有一相王居此,曰相城(小國都),道教鼻祖老子李耳生地張老家(系相城轄)曾在此練丹,故名丹城;漢將樊噲被封為舞陽侯時居於此,史曰舞陽城,亦為五羊城,後為舞陽縣,三國時屬臨渙郡轄縣,北朝時屬蒙郡轄縣,洪化年間,黃水淤之,大失元氣,抗日期間,炮擊火焚化為焦土,從此丹城乃失往日之繁華。民國時設丹城鄉,1948年屬雪渦縣丹城區,轄丹城、石弓、高樓、馬橋等十二鄉;1958年劃歸石弓公社;1969年為縣轄丹城公社;1983年改設鄉;1992年撤區並鄉,丹城鄉由原石弓區所轄的齊山鄉、丹城鄉及新興區的重興鄉合併而成,隸屬於渦陽縣人民政府;1997年2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丹城鄉設立丹城鎮。如今的丹城雖原貌不再,但名勝古蹟頗多,境內有關閣、四果寺、花山子與釣魚台、泥堡府、龜腚、九高十八窪、六棱碑與八棱碑、包河、齊山、新四溝等許多歷史名勝古蹟和美麗的傳說,丹城鎮已恢復修建了五羊、二獅子、過街牌坊等古蹟。丹城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是我省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1997年糧油總產量居當時全省1857個鄉(鎮)第87位,被評為全省農業百強鎮之一。通過農業的綜合開發,使農、林、牧、副、漁業達到了優化組合,走出了一條種、養、加、銷一體化的經營之路;相昌虎糧食收購站、相運濤「三元」養豬場、王宏奶牛養殖場、許連華養鴿場、董中元養鵝場、相昌豹養雞場等村辦或個私經濟做到了項目、產值、效益同步發展;勞務輸出規範有序,務工人員占總人口的47%;2008年社會生產總值2.8億元。黨風廉政建設得到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躍入全縣先進行列;計劃生育工作穩步推進;修建85.1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面,解決了全鎮人民的通行問題,公路建設分別獲08、09年市、縣先進單位;按照「十六字」方針,我鎮新農村建設已全面開展;土地置換工作獲全縣第三名;民生工程抓得實,建設快,成效顯著。
歷史文化
象山縣丹城鎮起源關于丹城名稱的由來有一個傳說。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有的人當了皇帝,還想長生不老呢?秦始皇就是這樣的人,這可忙壞了「拍馬屁者」,山東人叫徐福的更是心痒痒的,騙秦始皇說,他在海上遇到一位大仙,大仙把他帶到東南方的篷萊山。山上有一座非常好看的宮殿,他急忙跪在大仙腳下,請問大仙,秦始皇怎樣才能得到長生不老的的仙藥。大仙說:「只要能送來童男童女,能工巧匠,就能得到。」秦始皇聽了,非常高興。馬上下旨全國,徵收三千童男童女,三百技藝最好的工匠與各種種子,農具等,一起讓徐福帶到蓬萊山,去取回長生不老之藥。徐福只好硬了頭皮,從山東下船出海。只是他知道世界上哪有此藥?只得聽天由命了。讓船在大海里漂。也不知道漂了幾天幾夜,忽然看見海中有一高山,山上長滿了又高又大的樹,確實是個難得的地方。他就對船上的人說:「這就是蓬萊山」。徐福把大家帶到山上,造了一座道觀,又在山下挖了口水井,打算在這裡長期隱居下來。不料第二年,秦始皇南遊,徐福嚇死了,他知道萬一讓皇上發現他在這裡隱居,定要被滿門抄殺了。徐福連夜帶童男童女,工匠下船逃跑。據說,後來漂到日本,才定居了下來。蓬萊山留下了徐福建造的道觀與水井。後來,有個叫陶弘景的道士滿世界雲遊,求仙煉丹。發現蓬萊山與山上的道觀,山下的水井。他就住了下來。取了水井泉水,到蓬萊山煉丹。還把自己的 像,畫在觀內牆壁上。到了唐朝,象山縣建立了,縣城就在蓬萊山下的彭姥村。以後,有人在蓬萊山上挖出一塊石碑,石碑上刻着蓬萊觀與水井的由來。人們根據碑文的記載,把蓬萊山改稱丹山,造了煉丹亭,重建了蓬萊觀,塑了陶弘景的像,把陶弘景煉丹的水井,取名為「丹井」,蓬萊山下的縣城稱為「丹城」,一直沿用到今天。
渦陽縣丹城鎮起源
從文物發掘和各種文獻記載、民間傳說來看,丹城有着十分悠久的歷史背景和豐富和文化積澱。據《宿州志》記載:周太子晉嘗煉丹於此,故名「丹城」。亦云:道教鼻祖老子,曾煉丹於此,丹煉成,騎牛出函谷關,頭繞紫氣,升空而去,後來此地便以「丹城」為名,在許多碑刻為「丹成」。古時,丹城「龜腚」處有一洞,傳說老子煉丹遺址,後人有詩為證「老子煉仙丹,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1992年夏天,這裡曾出土「玄帝行宮」碑頭一塊,碑的正反兩面二龍戲珠,形象生動,氣勢宏偉,可見傳說是有一定根據的。丹城在西漢初曾建縣制,名為「舞陽縣」,因為漢高祖劉邦之大將樊噲的封地就在這裡,並非是河南省的舞陽縣。丹城集東一公里處尚存樊噲點將台遺址,俗稱「將崮堆」。老街上有樊噲侯府遺址,後被稱作「四果寺」。沿老街發掘古井72眼,井多為陶磚圈砌,大量紅陶、黑陶碎片,以及少量彩陶碎片和小型石器、玉鏟和黑陶奔馬,另有聖紙碑、古劍、銅錢、石碑、石獅子、石羊、玉器等物品,且街上寺廟特別多,如關帝廟(又名關產閣)、土地廟、牛王廟、華佗廟、奶奶廟、火神廟、速報神廟、城隍廟、罡煞樓、大寺、全神廟等等。從寺廟的規模和建制來看,丹城在那時絕非一般的集鎮。據《安徽通志》上說:「有唐褚遂良所撰六棱碑,今殘石尚存」。《宿州志》云:「唐褚遂良所撰之碑在宿州西丹城縣古廟中,石作六棱,面面有這字。據考證,在「關閣」後面,「四果寺」門前有一塊八棱碑,面面有字。碑上記載着唐貞觀年間興修關閣的情況。碑上文字豐艷流暢,變化多姿,確係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吏部尚書褚遂良所書。該碑不知何故何時斷成三截,民國初年渦陽縣縣長黃佩蘭命人將下半截拉去,而上半截殘石已在丹城發現。後被縣文化局收存。褚遂良一生撰寫石碑頗多,諸如《大唐三藏聖教序》、《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脾》等。褚氏書法名震寰宇,對後世影響很大,八棱碑在丹城出現,想必一定有很不一般的緣故,足可見丹城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1941年2月,經中共豫皖蘇邊區黨委批准,成立「丹城區人民政府」,轄丹城、重興、馬店、齊山、石弓、五個鄉政府,1950年8月撤消區制,設丹城人民公社,1992年撤區並鄉,丹城鄉成立,1995年4月設鎮至今。
=孔子問禮杯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這一傳說在老子故里渦陽縣找到了實物證據。記者從渦陽當地政府部門獲悉,上海學者王振川在該縣境內考察時,發現一塊「孔子問禮」古碑。這塊被認為是「孔子問禮於老子」的石碑,發現於渦陽縣丹城鎮相老家村。發現者王振川是上海市宗教學會會員,已潛心研究老子10餘年,得出了「渦陽天靜宮即老子出生地」的結論。據史料記載,老子是春秋時期古相縣人。丹城鎮因老子煉丹得名,當地曾先後出土數件有關老子的文物。古碑高1.5米,寬0.5米,厚0.2米,右上角殘缺,但圖像依然清晰。正面圖像為三層,其中上部圖像為三人站立;中部圖像為兩位主人,左一人為側面,跪坐,雙手向前高舉,作拜見狀,右一人為正面,坐相;下部為一盛器,顯示了拜見的禮物:雁、鯉魚各一雙,干肉一束等。碑的背面為龍形圖案。王振川認為,孔子曾讚嘆老子為「猶龍」,而碑的背面恰好為龍。碑的正面上面三人,應該是孔子隨行的學生。這一場景,正符合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孔子問禮於老子」。據渦陽縣相老家村相學純等人介紹,此碑在該村村民早年建相氏祠堂時從地下發掘出土,但由於不知其含義和價值,被人遺棄村頭。這塊古碑已被妥善安置在村民家裡。當地有關部門正邀請專家進行考證,以對古碑作出學術認定。
近代丹城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丹城曾是蘇魯豫皖根據地的發源地和淮海戰役的主戰場,英雄的丹城兒女曾國為了解民族的解放和中國革命的勝利拋頭顱、灑熱血,作出過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至今在民間流傳,如: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的「謝氏三兄弟」的故事,在解放戰爭中榮獲「解放戰爭一級支前模範」、「人民戰士的母親、永不褪色的紅旗」的稱號的許秀英的故事等。也正是這些英雄的故事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丹城人,積極投身於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當中,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值得讓人稱讚的人物。如:原國家七級部部長張子修、南京軍區服役的將軍張良付等等。
當代丹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英勇智慧的丹城人民承幾千年留下來的地緣優勢,以發展市場經濟為先導,積極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使丹城的全貌發生了深刻變化,2005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5萬元,其中來自農業的14138萬元,來自工業的7289萬元,來自服務業的8578萬元。2005年糧食總產量46177噸,棉花234噸,油料193噸,肉類總產量3091噸,禽蛋產量426噸。下轄三個集鎮,社會貿易額已達到13211萬元,客運車輛41輛,大中型貨車142輛,全鎮共安裝電話3800多門,移動電話5120部,農民人均純收入2533元,居民存款餘額2117萬元,財政收入637萬元。丹城的繁榮和發展得益於黨的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但這也是丹城人民勤奮工作、奮發向上、開拓進取的結果。丹城鎮已是道路寬敞、樓房林立、商賈雲集、貨通四海之地,其歷史地位和當今輝煌的成績相互輝映,丹城鎮作為一個革命老區和皖豫邊區重鎮,其發展繁榮不僅具有一定的窗口作用,更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視頻
安徽丹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