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性
主動性(initiative)個體按照自己規定或設置的目標行動,而不依賴外力推動的行為品質。由個人的需要、動機、理想、抱負和價值觀等推動。艾里克森認為,這是個體心理社會性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主動對罪惡階段(3-6歲)可能形成積極品質。在父母的鼓勵下,具有該行為品質的兒童對外界事物好奇,充滿興趣,積極探索和控制外在環境,形成目的意識,為自信心和創造性品質的形成打下基礎。
目錄
簡介
主動性是人的社會積極性和政治積極性的表現形式,它與「被動性」相對,指不待外力推動而自覺行動。主動性表現於為實現某種願望和理想,為確保個人或他人、集體或國家利益的實現而形成的自覺自愿的行動;對社會生活創造性的預見和設計;創造性的勞動和工作態度以及形成的某種行為方式等。道德意義上的主動性就是主動自覺地、明確地追求善的價值目標,積極主動地進行道德行為選擇,積極努力地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並勇於承擔對他人、集體和國家應承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1] 一般行為特徵: 1、堅持,當面對障礙與困難也不放棄。 2、了解及把握機會。 3、超出工作要求的績效表現。 4、事先準備面對一個尚未發生的特殊機會及問題。 如何確定「主動性」的等級標準測量人們「主動性」的大小,首先要有一個衡量「主動性"」大小的標準,它通常被稱為「主動性」的等級標準。確定「主動性」的等級標準,需要從崗位的工作內容出發,收集這個崗位上「優秀」、「合格」和"「較差」員工「主動性」的行為資料,然後從這些資料中提煉出「主動性」的等級標準,並確定出該崗「主動性"」的最低等級要求。 「主動性」的定義比較抽象,為了測量的方便,我們將它分為「完成目標」的主動性和「人際交往」的主動性。「完成目標」的主動性,指人們在完成某件事中的主動性,包括主動的設定目標,採取多種方式和渠道,依靠多次主動行為最後實現目標。「人際交往」的主動性,指與其他人交往中的主動性,包括主動與人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對別人的觀點進行分析評說,最終使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評價
所謂主動性,是指人在完成某項活動的過程中,來源於自身並驅動自己去行動的動力的強度。主動性又是一種道德境界,為整體利益建功立業的精神。革命的主動性,是集體主義思想的發揚光大。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廣大勞動者在生產、科研等各個領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主動開拓進取和攀登科學高峰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主動性起着特別巨大的作用,成為決定和調整人們行為經常動因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主動性要求人們自願地為集體利益服務,反對一切消極等待和被動態度。 [2] 在實際的工作中,「完成目標」的主動性和「人際交往」的主動性是不能完全分開的。在人際交往中,也要完成一定的目標;在完成目標中,也有一定的人際交往。但是,不同的工作對「主動性」要求的側重點是不同的,做這種區分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視頻
什麼叫「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