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嘴柳莺
乌嘴柳莺 |
中文学名: 乌嘴柳莺 |
乌嘴柳莺[1](学名:Phylloscopus magnirostris)为鹟科柳莺属的鸟类。分布于亚洲各地,包括中国大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湖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目录
形态特征
乌嘴柳莺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概呈橄榄褐色,头顶较暗沾灰;眉纹黄白色,长而宽阔,很明显,并具一条暗褐色贯眼纹;颊和耳羽褐和黄色相混杂;腰较淡而发亮,两翅暗褐色,外翈羽缘橄榄绿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先端黄色或皮黄色,具黄色或黄白色羽端,形成翅上两道翼斑,但中覆羽羽端黄白色常常不明显或缺失,通常在换羽后存在一段时间就消失了,因而常常只看到一道较明显的翅上翼斑;尾羽亦呈暗褐色,外翈羽缘绿色,外侧二对尾羽内翈具非常窄的白色羽缘。下体淡黄色或黄白色,胸和两胁沾橄榄灰色;腋羽和翼下覆羽黄色沾灰。
虹膜暗褐色或红褐色;嘴暗褐色或棕褐色,下嘴基部肉色或角黄色;跗跖角褐色,爪铅褐色[2]。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生活习性
迁徙:乌嘴柳莺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西藏地区和云南终年留居为留鸟。每年4月中下旬迁到北部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泼,频繁地在树冠层枝叶间跳跃或飞来飞去,有时也见于在林下、溪边灌丛和岩石上活动和觅食。
叫声:繁殖期间占域性甚强烈,雄鸟站在巢区树上鸣叫,鸣声较高而短,为双音节的pe-pe声,第二音节的音调高许多。有时发出上扬的yaw-wee-wee。鸣声为别致的清晰而响亮的五音节哨音tee-ti-tii-tu-tu,音调下降,最后音拖长[4]。
食性:与其它柳莺一样,主要以各种昆虫及昆虫幼虫为食。
栖身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500米的山地和高原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或落叶林中,以及峡谷两岸的杜鹃丛中。尤喜沿河流和山溪两岸的常绿针阔叶森林,也出没于林缘疏林灌丛和林间空地,通常不远离河谷和溪流等水域地带。
生长繁殖
乌嘴柳莺繁殖期6-8月。通常营巢于溪流岸边杂乱无章的倒木中,也有在山边岩坡和河岸上的洞穴中营巢,或将巢置于岩石和圆木中。巢呈球形或钟形,很粗糙,由草茎、枯叶、蕨类和地衣构成,内垫细草茎和毛。巢口开在侧边。每窝通常产4枚卵,有时产5枚或3枚。卵呈白色,光滑无斑点。卵的大小为16-20毫米×12.7-13.9毫米。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华南及华西以及缅甸东北部;越冬至印度。
分布状况:罕见的季候鸟。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云南西北部、四川、青海东部、甘肃。于湖北、云南西部及东南部有过境记录[5]。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