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浪郡
乐浪郡(谚文:낙랑군(南)Nangnang-gun/락랑군(北)Rangnang-gun),是汉武帝在公元前108年设置的朝鲜四郡之一,该乐浪郡治所在朝鲜县(今平壤大同江南岸),管辖朝鲜半岛西北部,4世纪初,被高句丽吞并[1]。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灭卫满朝鲜,次年置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属于幽州。治所朝鲜县城是故卫氏朝鲜都城王险城。
公元前82年,汉昭帝罢临屯、真番二郡入乐浪郡,以真番故县置南部都尉;次年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于高句骊县(今辽宁省新宾县西南)西北,更以沃沮为县,属乐浪东部都尉(以岭东七县置东部都尉)。
东汉末,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分置带方郡,郡治在带方县。辖境与从前乐浪南部都尉的管区相同。
目录
高句丽与乐浪郡
《三国史记》记载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 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49年2月,慕本王派遣将军袭击后汉的北平、渔阳、上谷、太原等四个郡。辽东太守蔡彤以恩义及信义向慕本王对质,并透过和亲使两国的关系得以回复。 据《三国史记》东川王本纪记载,东川王二十一年(247年),“王以丸都城经乱不可复都,筑平壤城,移民及庙社。平壤者,本仙人王俭之宅也,或云王之都王险。” 不过《晋书》卷一四《地理志》记载:“咸宁二年(276年)十月,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乐浪郡,汉置,统县六,户三千七百”,“带方郡,公孙度置,统县七,户四千九百”。因此247年东川王所城的平壤应该为国内城的卫城,而不在大同江。 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高句丽开始南下压迫乐浪郡。高句丽美川王十二年(311年)夺取西安平县(位于今鸭绿江口北岸),切断了乐浪, 带方二郡与辽东的联系。《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高句丽“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故国原王四十一年,“百济王率兵三万来攻平壤城”;小兽林王七年“百济将兵三万来侵平壤”;广开土王四年,“与百济战于𬇙水之上”。这些都表明公元4世纪初高句丽已夺取了二郡,控制了大同江流域。
313年初,据有乐浪,带方二郡的张统因不堪长期孤军与高句丽、百济作战而率千余家迁到辽西投靠慕容廆,慕容廆后为其在辽西侨置乐浪郡(《资治通鉴》卷八八,建兴元年条)。不过在乐浪故地发现的4世纪和5世纪初的带有晋朝年号和官衔的晋人墓铭和砖铭表明313年后到5世纪初,还有一定数量的晋人居住在朝鲜半岛北部并继续奉晋朝正朔,并未被高句丽或百济降服。
前燕慕容氏是最后一次给高句丽以巨创的中国地方政权。342年冬,慕容皝毁高句丽丸都城,不过并不能恢复中国以前对朝鲜半岛北部的控制,只好接受高句丽的臣服。 《资治通鉴》卷97载故国原王在前燕伐高句丽的次年“遣其弟称臣入朝于燕,贡珍异以千数”。迫于前燕压力,高句丽迁都到平壤。
371年,当时的百济世子近仇首王率3万军队拿下乐浪并处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百济短期获得乐浪地区。高句丽好太王和长寿王两代多次大败百济,百济势力被逐出了乐浪郡。427年前后,百济继续争夺乐浪、带方两郡的控制权。
平壤与乐浪郡
在中国史籍中,“平壤”之名首见《魏书·高句丽传》:‘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年)遣员外散骑侍郎李敖拜琏(即长寿王)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 辽东郡开国公 高句丽王敖至其所居平壤城。’而同期南朝似乎记载高句丽的都城还在丸都山下。后隋唐史采用北史记载认为平壤就是汉朝乐浪郡。《新唐书·东夷》记载,“其君居平壤城,亦谓长安城,汉乐浪郡也.......随山屈缭为郛,南涯水,王筑宫其左,又有国内城,汉城,号别都。”
1935年到1937年,在今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的乐浪区域,发现了乐浪郡城遗址和大约2000余座汉墓。在该遗迹中出土的漆器十分精美,史称“乐浪漆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掘的安鹤宫遗址被认为是平壤的早期建筑。而吉林集安的将军坟被认为是长寿王的陵墓即承认长寿王死后又归葬“故国”,这是一种可能,尽管无文献记载。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即长寿王迁都之平壤并非今日之平壤。427年,高句丽长寿王迁都平壤很有可能不是今日大同江畔的平壤,而是国内城卫城或者和国内同一个城。今日之平壤,为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平原王迁都到最后一个首都长安城,新唐书认为长安城就是平壤即乐浪郡,于是国内城附近的平壤就与今日之平壤混淆[2]。
视频
乐浪郡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东汉最伟大水利专家出生地为乐浪郡,即今平壤,还好韩国人不会争 ,个人图书馆,2019-03-01
- ↑ 中原王朝控制朝鲜半岛的第一次尝试,“乐浪郡”兴衰400年 ,搜狐,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