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清市智仁鄉寄宿小學
校園資訊
智仁鄉寄宿小學拓展性課程 「鄉土課」滋潤農村娃
陶行知先生說過: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這句話,應用在樂清市智仁鄉寄宿小學悉心打造的「仁·智」教育課程上,那是再契合不過。
「仁·智」教育課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挖掘智仁鄉豐富的鄉土資源,立足素質教育[2],推出智仁竹編、竹竿舞等一系列拓展性課程,打造出了獨具樂清市智仁鄉寄宿小學特色的教學品牌。
竹編課程趣味多多
「竹條非常有考究,依據竹器需求,有青黃、粗細、厚薄、乾濕之分,這直接影響到竹器的質量。許多竹器不好看,上不了層次,都是由於這一步過不了關。」3月20日上午,在智仁鄉寄宿小學三年級的課堂上,竹編老師鮑慶青手口相傳這門技藝的關鍵點。
65歲的鮑慶青是智仁鄉當地人,家住樂清。身為語文老師的他多年前從該校退休。9年前學校開設了竹編這門課程,因他是該校為數不多會竹編這門手藝的教師,便將他返聘回校專職教竹編。鮑慶青說,在當地現在會竹編的手藝人不多,這門技藝也在漸漸消逝,自己也想發揮餘熱,為教育事業再盡一份力。
「課程設計之初,校方經過多次反覆討論,確定可行性,再交由孩子們自行選擇。」該校教務處主任周增福說,有這麼多孩子喜歡這門課程,讓他頗有些意外。
在教室里,小鮑同學豎起耳朵仔細聽着鮑慶青老師的講解,生怕漏聽了一些細節。「多有意思啊!你看這些竹條在手裡一根根編織起來,一個物件從無到有,就這樣設計好了。有難度,有挑戰,可是超有意思的。」小鮑邊說邊撥弄着手上的竹條。
竹竿舞成壓軸節目
除了竹編課程,竹竿舞也是該校的一大亮點。「開、合、開、合、開開開合……」聽着石峻老師的口號,8位席地而坐的同學有節奏地操起手中的竹竿,跳舞者動作熟練一致,場面充滿活力。
2014年1月份,石峻老師來到智仁鄉寄宿小學,主要負責學校的課程開發與實施。「2015年省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政策出台,要求大力開發拓展性課程,當時學校的領導班子一起商議,就地取材,經過反覆實踐,開設竹竿舞這門適應孩子成長需求的課程。」石峻老師說。
竹竿舞課程推出之初,並非一帆風順,甚至還受到了一些家長的質疑。去年,在該校就讀六年級的小項非常喜歡跳竹竿舞,她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釋放學業壓力的方式。可是她的想法得到了父親極大的反對,小項的父親認為孩子正當升學之際,一切應當以學業為重。
「父女倆為了這件事情起了很大的爭執,小項特意找來舅舅、同學輪番去說服她的父親,但都遭到了拒絕,一氣之下,這個孩子竟然選擇離家出走,還好被及時發現。」為了化解這對父女的矛盾,石峻老師主動上門去做家長工作。經多次溝通,小項的父親終於化解了這一疑慮。
這幾年,該校竹竿舞也多次成為智仁竹文化旅遊節上的壓軸節目。去年,小項和同學們一起參加了竹竿舞的演出,其父親看到性格內向的小項在舞台上自信的表現時,再也不提反對意見了。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作為全市的新課改試點學校、溫州市深化課程改革樣板校、溫州市辦學水平一級學校,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機遇,更多的是挑戰。因經費、師資力量、場地等多方面因素限制,我們考慮最多的不是跟風一些城鎮優質學校『怎樣去培養人』,而是我們需要培養『怎樣的人』。」 周增福說,學校以「仁·智」的辦學理念為核心,並在原有校本課程的基礎上,制訂適合農村學生個性發展的「仁智課程」課程規劃。
竹編課程充分挖掘鄉土文化特色,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在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的同時,鍛煉他們整體規劃和構圖的能力;竹竿舞課程培養孩子的團隊協作精神,激發孩子對運動的興趣,鍛煉孩子的身體素質、協調能力和創作樂趣,有些節奏感強的孩子甚至能夠自己改編舞蹈的動作。
近年來,該校還研發了《智仁草編》《小小種植園》等實踐類拓展性課程,《走進智仁》校本課程,還有「紅領巾」德育課程等均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這些課程對於學生的技能開發及鄉土情懷的培養起到很大作用。
參考文獻
- ↑ 基礎教育:要「人」,還是要「才」? ,搜狐,2016-12-31
- ↑ 素質教育的概念和基本特徵是什麼?,搜狐,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