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冈圭朗
乔治·冈圭朗(Georges Canguilhem,1904年6月4日-1995年9月11日),又译(乔治·康吉莱姆),出生于法国南部奥德省的伽斯德诺塔,逝世于马里勒鲁瓦。
乔治·冈圭朗 | |
---|---|
原文名 | Georges Canguilhem |
出生 | 1904年6月4日-1995年9月11日 |
国籍 | 法国 |
职业 | 科学史学家、哲学家和医学史家 |
乔治·冈圭朗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科学史学家、哲学家和医学史家,因其教学和写作而闻名,他最为知名的书是《常态与病态》(The Normal and the Pathological)。[1]
目录
生平
乔治·冈圭朗,1904年6月4日出生在法国南部奥德省(Aude)的伽斯德诺塔(Castelnaudary)。在读完亨利四世中学的大学预科之后,于1924年跨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2]与萨特、阿隆、保罗·尼赞(Paul Nizan,1905—1940)、丹尼尔·拉加什(Daniel Lagache,1903—1972)等一起被称为“1924:出类拔萃的一届”,那时他是阿兰(Alain)的学生。在完成了哲学学位后,他又拿了一个医学学位,使他可以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领域里教课和研究。
1941年,乔治·冈圭朗接替让·卡瓦耶斯在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任教。
二战期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他在那里所开的“规范与正常”(Norms and the Normal)课程内容,成为1943年他申请医学博士学位口试论文的基础。
1943年以《论常态与病态的几个问题》一文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自1955年起,接替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又译为巴歇拉尔)在巴黎大学(原索邦大学)的教职,讲授科学史,直至1971年退休。
1995年,9月11日逝世于马里勒鲁瓦(Marly-le-Roi),享年91岁。
主要思想
常态与病态
冈圭朗在《逻辑与道德论》中探讨了常态与病态的定义,认为医学临床和治疗被引向在科学的意义上重新建立某些固定的格局,所以是病人所遭受的痛苦——而不是对规范式的度量和标准的偏离——在确立着疾病的状态。如中医所治疗的每一个病例,都展现着自己的特殊性。
冈圭朗认为:某种异常并非一种异常性;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有病。
生命与环境
在乔治·冈圭朗看来,疾病并不是一种紊乱的生命,对病人来说,疾病是“另一种生命状况”。病人的见证是决定性的:因为人感到有病时才有医学,不存在“客观病理学”。生命并不服从环境,而是自己的环境、规范的创立。
出版著作
冈圭朗的主要论著有《论常态与病态的几个问题》(1950)、《反射概念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形成》(1955)、《认识生命》(1965)、《常态与病态》(1966)、《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1968)、《生命科学史中的意识形态和合理性》(1977)、《医学著述》(1989)、《健康、通俗概念和哲学问题》(1990)、《让·卡瓦耶斯的生与死》(1996)、《医学作品》(2002)等、《认识生命》(2008)。
《常态与病态》是冈圭朗最负盛名的著作,是他“最重要、意义最深远的作品”(米歇尔·福柯)。中译本已在2015年1月出版(《正常与病态》[法]乔治·康吉莱姆著,李春译,西北大学出版社,这是冈圭朗著作的第一个中译本。
《认识生命》汇集了冈圭朗长达20年的论文和讲座,提供了一系列认识论的历史,试图澄清定义了现代生物学兴起的哲学和生物学概念等。
所获奖项
1983年,荣获科学史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乔治·萨顿奖。
1987年,被授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金质奖章。
思想影响
乔治·冈圭朗的思想深刻影响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法国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知识运动。他是法国当代思想的开创者之一,其思想和研究方法对阿尔都塞、德勒兹、福柯等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癫狂史》的第一版序言里,福柯赞扬了从不同角度影响其思想的三个人:让·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乔治·冈圭朗和乔治·杜梅齐尔(Georges Dumezil)。他在法兰西学院的就职演讲里再次对他们表示了诚挚的敬意。[3]
虽然乔治·冈圭朗作为萨特和福柯的同代人,在学习期间还曾是萨特的同窗,但是,乔治·冈圭朗及其作品却不像这两位的一样得到了众多的关注。从福柯的角度来看,乔治·冈圭朗指导了他的博士论文(即后来出版的《古典时代疯狂史》),由此福柯在巴黎文学院拿到了学位,也一直极为尊崇乔治·冈圭朗,和乔治·冈圭朗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福柯本人一直自视让·卡瓦耶斯——加斯东·巴什拉——冈圭朗这一法国科学传统的继承者。
相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