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井禹王宮
九井禹王宮位於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九井鄉九井村三組,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清。2006年,九井禹王宮被犍為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關於印發《四川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簡介》的通知,川文物保函〔2013〕128號,各市、州文化(文物)局,省直文博單位:為有效保護全省不可移動文物,進一步鞏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省政府於2012年7月核定公佈了「四川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切實加強和規範全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我局組織開展了《四川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簡介》(以下簡稱《簡介》)的編制工作。該《簡介》在專家審核和徵求各地文物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已由我局核定。現將《簡介》印發全省,請各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參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標誌說明、記錄檔案和保護管理機構工作規範(試行)》的相關要求,及時完善本轄區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基礎工作。特此通知。附件:《四川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簡介》四川省文物管理局 2013年10月16日,2012年7月16日公佈為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川府函[2012]149號,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省政府核定四川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484處),現予公布。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好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工作。
其建築坐北向南,總面闊35公尺,總進深36公尺,占地面積1260平方公尺。建築主體為青石台基上的磚木結構,屋面鋪設小青瓦,形成四合院落。山門前設垂帶式青石臺階,門樓4柱3間,原設戲樓。正殿4柱3間,面闊14.25公尺,通高8.6公尺。兩側山牆為馬頭封火磚牆,具有徽派建築特徵。
樂山市
樂山市(四川話拼音:No2san1;本地發音:[nʊʔ3sã55]),古稱嘉州、嘉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四川省中南部。市境東界自貢市、宜賓市,南接涼山州,西鄰雅安市,北連眉山市。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部,北部為成都平原,東部為川中丘陵區,西南為小涼山山地,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岷江自北往南縱貫而入,於市區與大渡河、青衣江匯合,再往東南流出市境。全市總面積12,720平方公里,人口326.05萬,市人民政府駐市中區。樂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著名的樂山大佛座落於岷江東岸凌雲寺南側,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位於市境西北。
目錄
歷史
樂山歷史悠久,2000多年前即為蜀王開明故治。漢朝置南安縣。北周置峨眉縣、平羌縣。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改峨眉縣為青衣縣。開皇十年,青衣縣改為龍游縣。開皇十三年,置峨眉縣。
唐朝龍游縣,為嘉州州治。宋朝時,改設嘉定府。元朝時,改嘉定府路。明朝時,改為嘉定直隸州。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復為嘉定府,又置樂山縣。《嘉定府志》稱「以縣境內有至樂山為名」,但至樂山在縣境何處,歷代說法不一[1]。嘉定府與今樂山市轄區不盡相同。
民國時,仍為四川省所管轄。1950年,置樂山專區,1968年,改為樂山地區。1978年,樂山縣與五通橋區合併,設立樂山市(縣級市)。1985年5月,樂山地區撤地設市,成立地級樂山市。1997年,所轄六縣(眉山縣、彭山縣、仁壽縣、洪雅縣、丹稜縣、青神縣)劃出,設置眉山地區。
參考文獻
- ↑ 樂山老縣名考(十)樂山縣. 三江都市報多媒體報刊. 2013年5月18日 [2015-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9)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