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羊
九子羊[1](Tǔ Luán ér),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土圞儿ApiosfortuneiMaxim.的块根。
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的功效。主治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百日咳,乳痈,瘰疬,无名肿毒,毒蛇咬伤,带状疱疹。
目录
别名
入药部位
植物土圞儿的块根。
性味
归经
入肺、脾经。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酒、醋磨汁涂。
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内服宜慎。
化学成分
采收加工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清水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相关配伍
1、治小儿感冒,百日咳:土圞儿12g,鸡胆汁2只。水煎取汤加蜂蜜适量温服。(《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
2、治咽喉肿痛:(土圞儿)块根1个,磨汁服。
3、治疖毒:(土圞儿)块根煨熟,加食盐捣烂外敷;或用鲜块根适量,磨白酒外涂,随干随涂。(2-3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4、治毒蛇咬伤:(土圞儿)15-30g,捣烂敷伤口。如蕲蛇、银环蛇咬伤,加生半夏、生南星、蒲公英各15g,捣烂外敷。(《全中草药汇编》)
5、治痛经:(土圞儿)块根15-30g,去皮切片,加黄酒蒸汁。饭后服。(《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6、治瘰疬:土圞儿30-60g,海带9g,海藻9g,玄参9g,鸡蛋3枚,水煎连蛋服。(《湖南药物志》)
7、治疝气:土子30g,小茴6g。煎水服[3]。(《贵州民间药物》)
药材性状
原形态
多年蔓生草木。有球状块根,外皮黄褐色。茎有稀疏硬毛。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7,卵形或长卵形。
长3~7.5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上面叶脉生短硬毛,下面近于无毛;
总叶柄长6~8厘米,有毛;托叶线状,有毛。总状花序,有短毛,长6~26厘米;
苞片和小苞片线形,被短硬毛;花黄绿色,长约11毫米;萼稍呈2唇形,有短圆齿;
花冠蝶形,绿白色,龙骨瓣最长,卷成半圆形,旗瓣圆形,翼瓣最短,矩形;雄蕊2束;子房无柄,花柱卷曲呈半圆形。
分布区域
道地产区
产于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自产自销。
生长环境
生于潮湿的山坡上、灌丛中或田埂上。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用块根繁殖。
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用块根繁殖。在冬季收获时把小的块根做种,随挖随栽。
先整地开1.3m宽的高畦。按行窝距各约33cm开窝,深1-1.5cm,每窝栽块根2-3个,施人畜粪水或土杂肥后,盖土与畦面齐平。
田间管理:栽后苗高5-6cm时除草、松土,追施人畜粪水1次,苗高33cm时进行第2次,并插放支柱,以供攀援。
由于采挖时留有小块根在土里,可继续生长,故在冬季收获时要施人畜粪水或土杂肥1次,促使以后生长更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