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三泖
九峰三泖 |
中文名稱;九峰三泖 外文名稱;Jiufeng and Sanmao 地理位置;上海市松江區 |
九峰三泖位於上海市松江區境內,山明水秀,文物眾多,是上海著名的旅遊勝地。九峰指的是佘山、天馬山、橫山、小崑山、鳳凰山、厙公山、辰山、薛山和機山等 9 座山峰,九峰均在海拔100米以下,呈西南--東北走向,逶迤13.2公里,山地面積共約2.35平方公里。三泖是指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平湖間相連的大湖盪。[1]
目錄
景區簡介
九峰是松江境內十幾座小山丘的總稱,位於松江北部,由西向東蜿蜒數里。據清嘉慶《松江府志》載:九峰在崑岡鄉、天馬鄉、佘山鎮境內,呈西南--東北走向,斷續起伏,逶迤13.2公里,依次名為佘山、天馬山、橫山、小崑山、鳳凰山、厙公山、辰山、薛山和機山等 9 座山峰,實際上還有鍾賈山、北竿山、盧山等。遠遠望去,山峰連成一線,猶如一條綠色長龍。山體表面林木深秀,森林覆蓋率達86%以上。據舊府縣誌所載,每座山峰均有"八景"、"十景"等,總計100餘景。
元代著名詩人錢惟善有首描寫峰泖的詩《三泖》:「西望滄茫浴遠天,芙蓉九點秀娟娟。勢翻震澤蛟龍窟,氣浸高寒牛斗躔(chán)。支遁每招過野寺,龜蒙曾約種湖田。倚欄不盡登臨興,更駕長風萬里船。」
歷史變遷
九峰何時生成已無從查考,據一些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的 研究分析,這是長江三角洲最古老的地質標誌,早在中生代後期(約7000萬年前),岩漿沿着今松江縣西北部一條由東北— —西南走向的斷裂線湧出地面,經過風化侵蝕而逐步形成。隨着數萬年的地質變化、大海的沖積,九峰作為長江三角洲的成陸中心,大約在6000年前,就有了原始人群居住,開始在這塊 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生活和勞動,建設家園。
在長江三角洲沖積小平原的上海,平地隆起九峰,格外引 人注目,這些山峰雖說不上雄偉、壯觀,卻不失玲玫、秀麗。其高程均在海拔 100米以下,天馬山最高,為98.2米;厙公山 最低,僅約10米。從山的形態看,大多是脊狀山形,山脊一般 比較渾圓,多數山麓坡度不對稱,一側坡陡,另側坡緩。
九峰林木深秀,有眾多的奇石名泉,自然風景秀美,加上 歷代名人的遺蹤故跡,使每座山峰形成許多景點。舊府、縣誌 載有九蜂的「八景」、「十景」等,這些名勝與著名的歷史人 物陸機、陸雲、陶宗儀、楊維幀、陳繼儒等的聯繫,為九峰增 添了光采。《明齋小識》說:「九峰為雲間勝地,春秋佳日, 足供眺賞,而三峰七峰獨擅其勝。佘山自二月初八至四月初八 止,遊人不絕,四八兩期,喧闡尤甚,畫船蕭鼓,填溢中流, 繡帷細叉,紛紛滿道……」。
唐、宋時,九峰三泖,為江南名勝。元、明以後九峰上有寺廟、亭台,山下有園林,羅列為十景。厙公山最小,傳說是秦代亢桑子隱居處;鳳凰山(52米)形如延頸舒翼的風鳥;薛山(75米)在唐代有薛道約隱居,又名玉屏山;佘山為九峰之冠,有東西兩山,西余山海拔97.2米,翠竹幽篁,筍有蘭香,又名蘭筍山:辰山(71米)又名神山,傳說元代有道人彭素雲居此;天馬山(99米)最大,山上多寺院,有燒香山之稱,如今成為種藥養鹿之處;機山(40米)相傳為晉代文學家陸機所居,山下有平原村,均稱陸機遺蹟;橫雲山( 69米)則為陸雲所居,山上多峭壁,故有聯雲嶂、麗秋壁之景,旁邊的赭色小山有「小赤壁」之稱;小崑山(55米)傳說古代產玉,山形如覆盆有「婉孌崑岡」之景。
佘山位於松江縣城西北約10.5公里,在佘山鎮境內。相傳因佘姓者養道於此而得名。佘山多竹,所產竹筍蘭花香味。清康熙帝曾南巡至此,品嘗了佘山產的竹筍後,極為讚賞,即賜名為「蘭筍山」。
佘山分東西兩峰,綿亘數里,松青公路穿行兩峰間,自古以來多茂林秀竹,風景秀麗,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西佘山高97.2米,方圓0.6平方公里,山地面積900畝; 東佘山高72.4米。古時,佘山景致很多,曾有「白雲晴麓」、 「香溪石徑」、「庵黛田園」、「洗心靈泉」、「標霞峻閣」 「昭慶幽居」等10景。佘山上名人別業也特別多,如明施紹宰 的別業叫「西佘山居」,也叫「庵黛歸園」;明董其昌的別業 稱「遂高園」;明陳繼儒的棲隱處稱「東佘山居」,又名「神清之室」:清姚椿讀書樓,稱「白石山莊」,都極負盛名。在東佘山麓,有著名的景點——眉公釣魚磯,有奇石峙河邊,其上林壑尤美,陳繼儒的白石山房即在此。相傳陳繼儒(眉公) 常帶坐石上釣魚,故得名。
東、西佘山都有人工修築的山路盤旋至山頂。從西佘山東坡上山,半山腰可見秀道者塔,其形如杭州西湖邊的保俶塔。 順着石路攀登,上邊是佘山天文台,天文台始建於1899年,以後逐步擴建,現在規模僅次於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是上海規模 最大的窺探宇宙奧秘的科學窗口。天文台西邊是聞名中外的佘山天主教堂,那高聳的建築,綠瓦紅牆映襯着藍天,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神秘莫測的感覺。這座天主教堂創建於清同治三年 (1864年),是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產物。當時,法國人利用不平等條約規定的特權,三次「購置」了佘山土地70餘畝,造起了這座天主教堂。20世紀30年代又進行翻修擴建,一直保存至今。多數遊人和宗教徒們是從南山坡上山的,那裡有一條用條石砌成的山路,寬闊的石級,從山腳一直鋪到山頂,半山腰 有一座天主教中堂,另有聖母(瑪利亞)、聖父(耶穌)等塑 像。中堂上去,有一條之字形石路,每轉折路口有一座石龕, 裡面供着耶穌遭害時的一組組畫像,每當朝聖之日,來此朝拜的教徒很多。
登上佘山頂,放眼遠眺,可見西南方向的辰山、天馬山、 橫山、小崑山等一字排開,山峰四周,大地如茵,河渠似帶, 村莊簇簇,湖塘片片。向南望去,松江城中宋代方塔和城市建築歷歷在目;再向南望去,氤氳迷濛中一川如帶,那就是黃浦江。
天馬山
天馬山位於天馬鄉境內,在縣城西北約11公里,山形狀 如行空天馬,首昂脊弓,故名。原名干山,相傳春秋時吳國干 將鑄劍於此而得名。舊時,多琳宮梵宇,每逢陽春三月,松郡 鄉民,詣山禮於中峰東嶽祠,香火特盛,故俗稱「燒香山」。
天馬山海拔98.2米,周長2.5公里,山地面積約667畝。山 勢陡峻,山體脊線近東西方向,長約800米,南北山體寬約1公 里,南坡陡,常出現峭壁;北坡緩而長,山形不對稱。山頂上 原有很多琳宮梵宇,大小風景點10餘處,較有名的有岳祠、來鶴軒、變石魚、二陸(陸機、陸雲)草堂、看劍亭、八仙坡、 半珠庵、留雲壁等,現如今均已毀,僅存護珠塔。自古遊人較 多,古人為天馬山題詩道:「八峰蔥茜石林幽,給事題詩記勝 游;昨夜僧歸鐘鼓靜,一聲鶴鳴海天秋。」另據史籍記載,元代著名的三高士墓在天馬山東麓,墓前有明代宋謙所作的墓誌 銘石碑。三高士是指山陰的楊維楨、錢塘的錢維善、華亭的陸 居仁。他們是元代文壇享有較高地位的文學家,學問高深,文 章冠世。他們不為官場名利所誘,「生前長為元代民,死後同 結干山磷。」可惜的是,如今山上一片荒丘,雜草叢生,墓地 難以尋找。
山上有名泉多處,在朝真道院、餐霞館後,有濯月泉,又 稱「天下第四泉」;在半珠庵左,有濂泉和濂池,山岩壁立, 水脈無窮,味淡且甘,可供茗飲;在天馬山中峰,元代宣撫使 周顯祠的下面,有一泉水,名:「上清泉」。
山上著名寺廟曾有五代建的園智教寺;元代大德年間建造的朝真道院和東嶽行宮;明代成化年建的上峰寺、中峰寺等。
山上名人宅園曾有元代陶宗儀的種菊處,名菊莊;隱士周紀所築的萬松園;明代王俞所築的太虛樓;明代呂廷振別業南園;何忠忻所葺的小孤山園等。
天馬山西麓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天馬鎮,小鎮依山傍水,清靜幽雅。
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佘山鎮境內,在縣城北約11.5公里,東枕通 波,西連玉屏(薛山),山形修峻,略呈十字形,宛若延頸舒翼、凌空翱翔之鳳凰,故名。山高海拔51.1米,山地面積約40畝。山東部有懸崖一處,名青壁,高數十米,直如刀削。舊 時上有虬松古藤,蒼森可愛。解放後,封山育林,林木蓊鬱, 景色清幽。清朝嘉慶《松江府志》載有山泉二處:一曰鳳凰, 一曰陸寶。陶宗儀詩:「丹泉陸寶秘精靈」,即指此。山上原 有南村居、三星閣、平儀堂、且止園、梅花樓、芙蓉莊、山川軒、錦溪橋、摩霄崖、東海亭、竹堂、慶陽院、鳳凰山莊等景 觀。
1962年,鳳凰山南麓出土的春秋青銅尊,為上海地區出土文物中罕見之物。1978年,鳳凰山南坡曾發掘大型宋墓,出土了一批遺物。
小崑山
小崑山位於崑岡鄉境內,在縣城西北約10.5公里,地處群峰的最南端。史稱西晉著名的文學家陸機、陸雲出生於此。 二陸文名遠揚,後人以「玉出昆崗」來讚譽他們。王安石有詩 記:「玉人生此山,山亦傳此名。」根據陸機詩:「仿佛谷水陽,婉姿崑山陰」,可見崑山之名當在機山之前。後人為區別 於今江蘇崑山的馬鞍山(又名崑山),故稱小崑山。山高海拔 54.3米,周長1.5公里,山地面積約500畝。山形圓秀而潤,望 如覆盆,遠望如臥牛,北峰形似臥牛之首,稱牛頭山,山上有 形似牛鼻、牛腿、牛角等景觀。山上原有白駒泉、涌月台、神 虎穴、紅菱渡、楊柳橋、紫藤徑、乞花場、玉光亭、七賢堂、 揖山樓涓秀泉、二陸宅、奕草堂、泗洲塔院、慈雨塔、夏忠靖 公祠、張氏宗祠等景觀和廟宇。解放後,山上種植萬餘棵黑松和其他樹、竹,如今長勢旺盛,望之盎然。
橫山
橫山位於崑岡鄉境內,在縣城西北約10公里。山形東西 橫臥,故名,又稱扁擔山。據宋《雲間志》記,為紀念著名文 學家陸雲,於唐天寶六年易名橫雲山。山高海拔68米,東西長 約1.2公里,山地面積約800畝。山上原有白龍洞、聯雲嶂、麗秋壁、碧岩、三冷澗、只怡堂、來谷潭、忠孝祠、黃公廬、得月塔、小赤壁、橫雲山莊、宿雲塢、陸機墓等景觀。山景嚴壑 迥邃,透軒攢蔚,當地人皆乘秋興萃至,習為重九登高。
宋黃庭堅過橫雲山渡長谷詩記:「雲橫疑有路,天遠欲無門,信矣江山美,懷哉譴逐魂。長波空泳泛,佳句洗哆昏,誰奈離愁得,村腰或可尊。」
辰山
辰山位於佘山鎮內,縣城北9.5公里處。在九峰中因其 處於「辰」位(即東南方),故名。相傳,自古有神仙寄跡山 中,故又名神山。唐天寶六年 (747年),曾易名細林山。山高69.8米,山地面積約300畝。山東面有辰山塘,南麓便是辰山鎮。山上原有洞口春雲、鏡湖晴月、金沙夕照、甘白山泉、五友奇石、素翁仙冢、丹井靈源、崇真曉鍾、義士古碑、 晚香遺址、九峰山人祠、四賢祠等景觀遺址。
薛山
薛山位於佘山鎮境內,縣城北約11公里處,南與佘山對峙,東與鳳凰山相望。舊志記,因唐代薛道約居於此,由此得名。據康熙《松江府志》記載,古時山下掘地時得一石,上刻 「玉屏」二字,而山形也象屏風,故又稱玉屏山。此山高海拔 74.1米,山地面積約400畝。 山上原有興雲嶺、紫芝岩、仙人床、梅花峰、青蓮池、學士亭、苦節碑、薛老庵、景華橋、宜晚堂等景觀。
機山
機山位於天馬鄉境內,縣城西北約11.5公里處,西麓緊挨天馬鎮,東首與天馬山相望。因西晉文學家陸機曾居此而命名。山高海拔約38.9米,山形小巧秀麗,由于山較小,又稱小機山。山前有小河,民宅散居兩岸。山原有坎離泉、雙蚊壑、 雞鳴嶺、綠雲河、真珠浦、呂公祠、吏部園、醉眠石、醉花閣 等景。
厙公山
厙公山位於佘山鎮境內,縣城北約11.5公里處,因其山形如書軸,又位於鳳凰山之南,恰如鳳嘴,古人將厙公山比作 一軸寶書,與鳳凰山一起被喻為「丹鳳銜書」。清諸嗣鄖《九 峰詠》載:「秦時元桑子(厙公)隱居於此,乃山名之源。」 厙公著有《元桑子》三卷。原九峰第二峰為陸寶山,與厙公山 隔溪相對,石少土美,人爭取之,至明代時已夷為平地,後人 便以厙公山代陸寶山列為第二峰。
山高約海拔10米,山地面積 20畝,為九峰中最小的山丘。厙公山山體矮小;無岩壑之幽, 但解放後,經封山育林,林木茂盛,亦覺玲瓏可愛。山原有旗杆石、洗鶴灘、藏書樓、鼓琴磯、覽德坡、採藥徑、白雪庵、 放鹿亭、聚星崖、陸寶村等景。
北竿山
位於佘山鎮北部、青浦縣交界處,離縣城北約15 公里。原名竿山,因土宜種竹,又稱竹山,又因其在干山(天馬山)之北,俗稱北竿山。
山高海拔40.4米,山地面積約 200畝。山原有玉竇泉、雨華洞、試劍石等景。解放後,種植大量針松、闊葉樹及竹子, 均蓊鬱成林。因環境安靜,有眾多白鷺棲息林間,成為北竿山重要景觀。
鍾賈山
位於天馬鄉境內,天馬山之東,縣城西北約11公里處,東隔沈涇塘與盧山對峙。相傳,唐代有鍾姓和賈姓人 士隱居於此,故名。因此山介於九峰中間,又名中介山。
山高海拔39.2米,山地面積約 100畝。山之陽舊有玉清觀 和壽安寺,甚著名。壽安寺內有棲雲樓、半雲亭、心遠堂等較 著名的勝跡。山多雜木,望之蔚然。解放後,民間在山東南取 土,形成一數丈深潭。
盧山
位於佘山鎮境內,官塘之東,縣城西北面約10公里 處。舊志記,以盧姓居此而得名,後訛稱羅山。 盧山原為一小丘,面積0.23平方公里,從解放前開始炸山 採石,現整個山丘已蕩然無存,變成一個直徑200米、深60米的大坑。 山下原有水一泓,清澈如泉。在盧山之陽有明陸孝廉之別業,稱陸君策畸墅。
泖河
歷史上三泖與九峰齊名。位於縣城西約14公里,昆崗鄉西部與青浦縣交接處。自古以來,既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水道,又是旅遊勝地之一。
據南宋紹熙《雲間志》記:「古泖縣西四十里, 周圍四頃三十九畝,今泖西北抵山徑,南自泖橋,出東南至廣陳,又東至當湖,又東至瀚海塘而止。朱伯原《續吳郡圖經》 曰:泖在華亭境;泖有上、中、下之名;泖之狹者,猶且八十丈。又按海鹽之蘆瀝浦,海鹽,即武原也,行二百餘里,南至於浙江,疑此即谷水故道。《水經》以為入海,而此浦入江, 蓋支派之異也。今俗傳近山涇為下泖,近泖橋為上泖,或者其與陸士衡、朱伯原言合。按縣圖,又以近山涇,泖益圓,曰團泖;近泖橋,泖益闊,曰大泖;自泖而上,索繞百餘里,曰長 泖;此三泖之異也。」泖河雖隨地、形而名稱不同,但實為一水。流經今金山、平湖之間的,因形如長帶,故名長泖,因其 位處上游,故又稱上泖;古時長泖索繞百餘里,後逐漸淤漲成 田,至清代只剩闊如支渠的水流;流經今松江、金山之間的, 水面寬闊,稱為大泖,因其位處中游,故又稱中泖,歷史上早 已淤塞,全部圍墾為盪田,亦稱泖田;流經松江、青浦之間的 呈圓形,稱為圓泖,因位處下游,又稱下泖,經歷代疏浚,才 得以保存至今,是古泖湖僅存的部分,今稱泖河。圓泖周約20 里,上起青浦小蒸,下至古浦、斜塘,成了一條較寬的河流, 全長4.6公里,河面最闊處達700米,分南北兩航道,中間淤積成陸,圍圩耕種,地名「小獨圩」,目前仍在漲灘。圓泖湖中 有一小洲,至今還聳立着一座秀麗的五層方形寶塔,俗稱泖塔 (現屬青浦縣)。據記載,該塔為唐乾符年間(874一879年) 福田寺僧如海所建。
晉武帝時三泖為「冬溫夏涼」的避暑勝地。唐以後,隨着 松江經濟、文化的發展,泖湖和附近的九峰都成了著名的遊覽 地,唐代有很多詩人曾來此遊覽。著名詩人陸龜蒙曾游泖湖, 有詩云:「三泖涼波魚絕動」。宋代宋佯之,元代楊維楨、倪瓚,明代顧清、董其昌、陳繼儒等名家,都曾留下過美好的詩文。陳繼儒渡泖詩曰:「秋老江苹漾久空,蕭蕭楓葉掛疏紅。 那知三泖清秋思,偏寄蘆花一寺中。泖上定波疊亂沙,寺門橋斷半蒹葭。何從一借風帆力,醉挾飛鷗拍浪花。斜陽約略水西頭,余景還能上竹樓,天際蘼蕪半中綠,釣蓑歸處起雙鷗。」此詩傳流至今,可見當時三泖的美好風景了。
至今,三泖中,長泖、大泖俱已不存。長泖淤漲成田,至清代只剩闊如支渠的水流。大泖歷史上早已淤塞,全部圍墾為盪田,亦稱泖田。圓泖則退化為寬闊的泖河。
參考來源
- ↑ 話說青浦歷史上的九峰三泖 ,搜狐 ,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