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盧照鄰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圖片來自大眾網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首聯點明題旨;頷聯由動態轉寫心情,這種「歸心歸望」的情懷,並不直接抒發出來,而寄寓在「風煙」中;後兩聯寫詩人遠在他鄉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節日的菊花酒,與故鄉身隔萬里,只能傷心地望着鴻雁飛向南天,抒發了濃濃的思歸情懷

目錄

原文

盧照鄰〔唐代〕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譯文

九月九日眺望那故鄉的山川,鄉思歸心飛越那隱約的風煙。

遠在他鄉和大夥喝着菊花酒,身隔萬里傷心望着雁飛南天。

創作背景

  總章二年(669)盧照鄰來到益州新都任職。時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寫《鬥雞檄》觸怒高宗,被趕出沛王府,於是年六月遠遊到了西蜀。秋冬之間,盧照鄰從益州來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陽節,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與王勃、盧照鄰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這首詩即為盧照鄰當時所作。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寫詩人在旅途中過重陽,登高遠望所見所感,抒發濃濃的思歸的情懷。

  首句點明題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遠望。九月九日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有登高的習俗。遊子在外,都難免思鄉思歸,登高遠望時,當然會遙望故鄉的山川。這一句非常恰切地寫出了遊子此時此地的望鄉動態。次句由動態轉寫心情,這種「歸心歸望」的情懷,不是直抒胸臆抒發出來,而是寄寓在「風煙」中,一個「積」字很有分量,道出了歸心歸望的程度。風煙有多濃多廣,那麼詩人的「歸心歸望」也就有多濃多廣。這樣表現了詩人的歸思歸望是濃濃的厚厚的。

  最後兩句寫詩人遠在他鄉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節日的菊花酒,而這裡與故鄉身隔萬里,只能傷心地望着鴻雁飛向南天。重陽登高喝菊花酒是習俗,飲酒是敘事,而遊子此時思歸,難免多飲幾杯,藉以消鄉愁,這就是事中寓情;飲酒消鄉愁,敘事中寄寓了鄉愁之情。「鴻雁天」是寫景,是鴻雁南飛之景,而詩人是范陽人,雁南飛而反襯人不能北歸,這就是景中含情了。

  楊慎舉出此詩與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今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認為兩詩雷同。實際上,王詩與此詩正好可以參讀。王、盧的《九日》詩,雖然題材相同,構思相似,但是王詩的結句,問得痴情,問得無理而妙,表現詩入對南方生活的厭倦。而盧詩的結句,是以雁南飛反襯人不可北歸的鄉思.。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但藝術特色不同,非抄襲雷同可比。這兩首詩,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構思細密,結構完整,是唐人絕句中的名篇。所謂「王、揚、盧、駱當時體」也。具實盧照鄰的詩,以「適意為宗」,「不以繁辭為貴」,題材廣泛,深情流麗,雄勁自然,富有奇崛的幻想色彩,無論是在「初唐四傑」中還是在整個唐初詩壇,都是十分突出的。

簡析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首聯點明題旨;頷聯由動態轉寫心情,這種「歸心歸望」的情懷,並不直接抒發出來,而寄寓在「風煙」中;後兩聯寫詩人遠在他鄉的高山上,和大家一起喝着節日的菊花酒,與故鄉身隔萬里,只能傷心地望着鴻雁飛向南天,抒發了濃濃的思歸情懷。全詩立意清新,構思細密,情感真切,讀來令人感動。

盧照鄰

盧照鄰,初唐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盧照鄰望族出身,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傑」。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為經典。[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