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九死一生(汉语成语)

汉语成语
圖片來自 海绵知识库

九死一生[jiǔ sǐ yī shēng]

九死一生(拼音:jiǔ sǐ yī shē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楚·屈原《离骚》。九死一生(九:泛指多数)指历尽艰险,死里逃生;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九死一生
  • 拼 音:jiǔ sǐ yī shēng
  • 注音字母:ㄐㄧㄨˇ ㄙˇ ㄧ ㄕㄥ
  • 出 处:《离骚》

成语出处

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九死一生”。

成语故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

屈原出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志向远大。屈原早年受到楚怀王重视,曾任左徒、三阊大夫的职务。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抵抗秦国,使楚国国力一度增强。由于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同朝小人的诬陷,楚怀王便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4年,屈原因竭力反对楚怀王背弃齐国联合秦国,遭到第一次流放,被流放到汉北地区。楚顷襄王六年,屈原写诗表达爱国忠心,指出了楚怀王客死他乡的真正原因。令尹子兰指使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

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了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诗中曲折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政治理想以及自己不平的遭遇。蕴涵“九死一生”的是《离骚》第四章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诗人一再遭遇挫折,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他为了坚持自己纯洁的理想和高尚的操守,矢志不渝,连死亡也不能让他退却。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满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深情,在绝望和悲愤之中,于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而死。

成语寓意

因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同朝小人的诬陷,被流放到汉北地区。屈原在《离骚》中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多次死亡,也不后悔,只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来守护祖国和人民。虽然屈原最终含恨投汨罗江而死,但他的爱国精神却流传千古,世世代代的影响着后来的人。正是这份爱国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人们立志成才,奋力拼搏。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很多生死的考验,然而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可以使人变得更坚强。成语告诉人们,遇到阻碍困难时,只要还有一丝生机,即便是九死一生,也要奋力一搏。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九死一生”指历尽艰险,死里逃生;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1]

运用示例

  • 唐·李百药《北齐书·杜弼传》:“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 宋·陆游《晚泊》诗:“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 元·王仲文《救孝子》一折:“您哥哥剑洞枪林快厮杀,九死一生不当个耍。”
  • 明·施耐庵《水浒传》九三回:“我本郓城小吏,身犯大罪,蒙众兄弟于千枪万刀之中,九死一生之内,屡次舍着性命,救出我来。”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四回:“妹子九死一生,蒙恩兄援手,粉骨碎身无以为报。”

九死一生的例句:

1、他在这次飞机失事中幸免于难,真可谓九死一生。

2、修武道,艰难险阻,九死一生;收奇兽,披肝沥胆生死相依

3、他们是从九死一生的搏斗中冲杀出来的钢铁战士

4、想当年法显和唐三藏都曾历经艰险,九死一生地前去天竺取经。

5、有人是回天乏术,有人是九死一生。

6、大巴士翻入河中后,他在九死一生中救了许多人。

7、他全身受伤严重,在九死一生的状况下,总算被医生抢救回来。

8、他这回真是九死一生。

9、真是九死一生,我有点反胃。

10、他为了拯救朋友,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险,这真是一种英勇的行为。

11、这真是九死一生,也是他长期飞行生涯的其中之一。

12、那个司机这回真是九死一生。 [2]

九死一生的成语接龙:

九死一生 > 生死存亡 > 亡国灭种 > 种学织文 > 文人雅士 > 士绅名流 > 流风回雪 > 雪泥鸿爪 > 爪牙之士 > 士饱马腾 > 腾云驾雾 > 雾惨云愁 > 愁云惨雾 > 雾阁云窗 > 窗明几净 > 净几明窗 > 窗外有耳 > 耳熏目染 > 染苍染黄 > 黄衣使者 > 者也之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