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蓮燈 (民間習俗)
九蓮燈 (民間習俗) |
「九蓮燈」始於明毅宗15年(1642年),由「三教」創始人林兆恩(號龍江1517-1598年)的嫡傳弟子盧文輝、陳衷瑜創立,到清道光27年(1847年),聚英書院余玉卿等人在書院裡學林龍江先生的經典,學心法、學科儀、做科事,學習民間舞蹈《九蓮燈》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學文學道。在此基礎上吸收民間舞蹈而形成現在的《九蓮燈》面貌。「九蓮燈」舞蹈自當時興起。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九蓮燈地理標誌福建莆田非遺級別省級第三批
目錄
1 民間習俗
2 非遺名錄
3 歷史傳說
民間習俗
流行於福建莆仙地區的九蓮燈,其前身是道士串門做醮時的一種祭把儀式。後由文化工作者佟其改造成群眾藝術活動。經過整理的《九蓮燈》,剔除了舊有的封建糟粕,吸收民俗精華,使之成為一個優秀的傳統民間舞蹈。這個舞蹈以其輕鬆活潑、優美抒情的舞姿,反映了一群少女手提蓮燈在元宵全節沉燈觀景的歡樂情緒,舞蹈中燈火團團,紅光閃動,煞似一條火龍歡騰飛舞,其旋燈技巧和穿花隊形,頗具新意。舞蹈在設計身段步伐時,還吸收了莆仙戲的表演程式,音樂也由當地民歌和莆仙戲金牌改編而成,因而舞蹈的傳統民間色彩極為濃烈。
九蓮燈由八洞神仙為王母娘娘拜壽的故事演變而成,扮演八仙演員各持一對花燈,(分別為牡丹、荷花、菊花、臘梅、桃、杏、蘋果、石榴),後場有一對立體水簾洞花果山的模型燈,稱山燈。每場跑完,後台山燈突然分開,放出一把煙火,躍出幾個「猴」,耍一套猴拳,翻幾個跟頭,將鮮果搶吃一空,然後跳入洞內。八對花燈加一對山燈,合為九蓮燈,後從王母娘娘坐的蓮花蒲團中得到啟示,將「連」改為「蓮」,稱九蓮燈。
九蓮燈的燈具、服飾、動作、舞姿均十分講究。表演分4大段,48個場次,每大段舞后擺一個字,唱一段歌,共擺「天下太平」4字,唱四季花。
1949年以後,九蓮燈在內容和表演形式上均有創新。演員不受人數限制,淨臉化妝,穿彩衣彩初褲,擺字和唱詞以配合形勢和中心工作為內容。1955 年,鳳和村的九蓮燈參加了山西省第二次民間藝術調演大會,獲獎旗一面,並於同後赴京參加了全國調演。1987年9月文化局組織的九蓮燈舞蹈隊參加了山西省首屆民間藝術節。
非遺名錄
級別:|省級第三批||市級|
區域:|莆田|
類別:|傳統舞蹈|
申報地區或單位:莆田市仙遊縣大濟鎮坑北村聚英書院聚英書院「九蓮燈」始於明毅宗15年(1642年),由「三教」創始人林兆恩(號龍江1517-1598年)的嫡傳弟子盧文輝、陳衷瑜創立,到清道光27年(1847年),聚英書院余玉卿等人在書院裡學林龍江先生的經典,學心法、學科儀、做科事,學習民間舞蹈《九蓮燈》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學文學道。在此基礎上吸收民間舞蹈而形成的《九蓮燈》面貌。「九蓮燈」舞蹈自當時興起。
「九蓮燈」舞蹈用10多張桌子擺成一個八卦字,中間放一隻方桌,10多人手提蓮花燈,內點蠟燭,邊跑邊跳,手中蓮花燈不斷轉動而燭火不會熄滅,飛快在桌子間穿梭,井井有條。舞者正轉三圈反轉三圈,時間延續一個鐘頭左右,配合緊密,後台有鼓、鑼、鈸和兩支吹笙伴奏。「九蓮燈」的曲詞一共九品,主要是宣揚忠孝亷節,24孝內容是其中一部分,如:「虞舜大孝感動天」、「漢文帝仁德臨天下」等。「九蓮燈」具有獨特的傳統民間舞蹈風格,生動有趣,節拍緊湊,伴有鼓鑼,鈸和吹笙伴奏;音樂聲韻悠揚婉轉,悅耳動聽,富有感染力,體現了集體協作精神和農民取得農業豐收之後載歌載舞的歡樂心情。
「九蓮燈」舞蹈流傳至今,已不分上、中、下三品。舞蹈以豐富的隊形變化為其特色,有「雙龍戲珠」、「日月相照」、「蝴蝶雙飛」、「雙水圈花」、「鯉魚跳龍門」等,因受供桌限制,隊形變化有嚴格的路線。舞時腳下走便步、小跑步,雙手持燈。轉燈的動作需要技巧,表演者輕輕地握住提燈的細竹竿,轉動時以燈為軸心,竿繞燈轉;轉燈的動作有「上旋燈」、「下旋燈」、「平旋燈」、「雙旋燈」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