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鄉村診所(蘭桂騰芳)

鄉村診所(蘭桂騰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鄉村診所(蘭桂騰芳)》中國當代作家蘭桂騰芳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鄉村診所(蘭桂騰芳)

天門鄉下每個村都有一間村辦西醫診所。村民都習慣叫醫院。村民們有頭疼、發燒、咳嗽、腹瀉、外傷的,就會到到診所來醫治。因為是醫護治療疾病的處所,所以鄉下人就叫醫院了。一般診所里只有一名員工。既是所長又是醫生,既是司藥又是護士,既是出納又是會計。總之,一個人總攬全局。診所里一間門診室,一間藥房,一間注射室,幾張病床。幾乎就是診所的全部設施了。診所里是沒有化驗室的。更不會有其他醫療設備。一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二是技術力量不支持,三是病人病情不適用。有了也是閒置。診所只是方便村民們一些小病小傷的治療,大病是無能為力的。

很早很早以前,鄉里人管診所叫「藥鋪」。是私人中醫診所。鄉村醫生也只是中醫。那時候,村民們稱中醫醫生為「先生」。為了區別私塾里的教書先生又把醫生叫「醫病先生」。藥鋪與私塾一樣都供有祖師爺的牌位。只不過私塾供的聖人孔夫子,藥鋪供的是藥王孫思邈。鄉村藥鋪一般開在自然小集鎮上。天門一般都叫」場「,也有叫」市「的。應該是有交易市場的中心村。鄉村藥鋪里的先生醫術不是很高。也有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瞎忽悠的。藥櫃裡草藥有的生霉有的長蟲。鄉村醫療條件非常惡劣。什麼生意都還價,沒見過藥鋪讓過價。藥鋪里是既不做價,也不賒賬的。村民們的小病一般不去藥鋪不求醫就診。大病藥鋪又治不好。鄉里人的身體體質很劣,健康狀態蠻差。人生壽命能圓滿六十花甲就是莫大的榮幸最大的奢望。

人民當家做主後,天門鄉村有了集體開辦的公辦診所。一般都是一個鄉公所一間中醫西醫兼容的「衛生所」。區公所或鎮上就叫「衛生院」了。衛生所又在離鄉公所比較遠的小自然集鎮上設一間分所服務周邊的鄉民。鄉里人叫「聯診所」,大概就是「中西醫聯合診所」之意。衛生所的職工都是集體性質的商品糧戶口。大都是縣衛生局徵招的鄉村里一些有中醫基礎的文化青年到中等衛生學校培訓的中西醫兼容的醫生。也有一些舊時「藥鋪」里老中醫和一些中等衛校畢業的西醫生。所里的業務尖子理所當然的擔任所長。衛生所的醫生輪流到聯診所執醫。村民們小病到衛生所或聯診所就診,大病就到衛生院裡去就醫。鄉下人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態比舊時都有明顯的改善。

衛生所里沒有化驗設備。醫生們診斷病情全靠望、聞、問、切。醫者仁德,大都是蠻規範很認真。憑理性知識診病的醫生也是有的。當然,這樣的醫生屬於稀有人才了。天門有一個衛生所里一位姓肖的衛校畢業的西醫生,看病的程序很簡單。病人到他辦公桌下一坐下,他只問姓名和年齡,然後提筆就開處方。而且千篇一律。只是姓名、性別、年齡不同而已。他時常教導所里的同事:到我們這裡來看病的除了「上吐下瀉」就是「頭疼發燒」,何必搞得那麼仔細。人們給他編了一段順口溜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男女老少都倒背如流:「老肖老肖,看病開藥,簡單扼要,頭疼發燒,愛皮西(APC)三包,多喝開水,少吃辣椒,如若不好,再找老肖」。其實,肖醫生說的也是實話。到衛生所了來看病的病人何嘗又不是一些頭疼發燒、咳嗽感冒、腸炎腹瀉之類的小病呢。

小病只能在衛生所以及分所里治療。鄉村農民一般頭疼發燒、傷風咳嗽、便秘腹瀉跑到城裡大醫院區治療。那就是頭頂石頭唱戲。人又吃了虧,戲還唱得不好看。到大醫院看病,病人要有耐心,不要傷心,只有寒心。首先必須起早趕車進城。接着馬不停蹄地直奔醫院。到醫院後排隊掛號、排隊候診。好不容易等到往大夫面前一坐。醫生只問你什麼症狀。如果病人說頭疼發燒還咳嗽。醫生馬上拿筆刷刷刷,開一張胸部透視單。再看下一位。病人就又得要排隊交費,排隊候視,排隊取報告單。等到透視結果一出來,病人興沖沖地拿去醫生一看沒毛病。醫生接着刷刷刷又開一張胸部X光拍片單,病人又去排隊。病人再把拍片結果拿去醫生看,還是沒問題。刷刷刷,醫生有開出一張血液檢驗單。病人還得去排隊。最後病人拿着化驗單給醫生一瞄,也是沒問題。刷刷刷,醫生又要開檢驗單。病人問醫生還要檢驗啦,醫生就說病還檢查出來,當然還要繼續檢查。病人說錢已經用光了。醫生就會脫口而出,感冒,回去小診所里買點感冒藥就行了。

減少疾病,保障健康。是農村合作醫療的宗旨。鄉村享受愛民春風,農民沐浴惠民陽光。患病農民到合作醫療站就診一次只需要五分錢掛號費。村民們看得起病吃得起藥。天門農村每個生產大隊都有一間合作醫療站。合作醫療站的醫生大都是接受過醫療培訓的農民。美其名曰「赤腳醫生」。衛生所委派一名醫生到各合作醫療站坐診。合作醫療站的醫療水平與衛生所是保持同步的。赤腳醫生們對於一些常見疾病還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有些赤腳醫生鑽研業務非常用功。有人還總結出非常經典的診療經驗:來合作醫療站看病的無非就是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服用乙酰螺旋黴素片;消化道疾病服用諾氟沙星(氟哌酸)片。赤腳醫生只要會用這兩種藥足矣。合作醫療站與衛生所一樣,只有這兩種病人來此就診的。合作醫療站除了治病還兼備防疫。防疫是免費的。合作醫療站有一名赤腳醫生專門負責防疫。定期走村串戶為嬰幼兒注射疫苗。小學課堂是為少年兒童注射疫苗的最佳地方,一個也漏不掉。成年人也要防疫。春季預防流感,夏季預防瘧疾。腦膜炎流行的那幾年主要是預防腦膜炎。合作醫療站里抽調一名赤腳醫生帶領各生產小隊配備上來的一名防疫員組成一支防疫隊伍,先採集能預防疫情的新鮮草藥集中熬好湯。然後分區分片到各家各戶,田間地頭,學校教室,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倒給人們口服。無論男女老幼每人都要喝到。預防瘧疾是衛生防疫部門分發下來的片劑。腦膜炎隱跡了,瘧疾消滅了,流感的威風掃地了。鄉村里控制了瘟疫,減少了疾病。村民們不再為生病而煩惱和憂愁。

鄉村的分配製度由「按勞取酬」變更為「聯產計酬」後,合作醫療站就成了赤腳醫生的責任田。合作醫療退出了歷史舞台。村民們也將合作醫療站改稱為醫務室。醫務室自負盈虧。赤腳醫生承包了醫務室也就不再是赤腳醫生了。衛生所便把委派到各合作醫療站的坐診醫生召集起來重新在離衛生所稍遠的對周邊有輻射能力的大隊開辦分所。與大隊衛生室競爭。村民們看病就醫再也不是五分錢就可以了。衛生所分設的診所的藥品是衛生所調撥。藥價理所當然地有衛生所制定。大隊醫務室的藥品就要到鎮衛生院批發採購。藥價就要加百分之十五的利率。診療費和注射費衛生主管部門有指導價的。大隊醫務室依然保留防疫功能。只是都要收取費用了。而且是不負擔成人們的防疫任務的。

後來,生產大隊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大隊醫務室搖身一變就成了村醫務室。村醫務室其實質就是一間私人診所。診所的財務收支自行管理,藥品採購自由支配,虧本賺錢自己負責。就是一家行醫的個體戶。再後來,衛生所完成了其歷史使命載入鄉村醫療的歷史史冊,其分設的診所也完成了角色的轉換蛻變成個體診所。

農村合作醫療的春風又綠集鎮與村莊。五分錢看病的福利未回鄉村診所。診所每年享受農村合作醫療補貼。合作醫療主管部門依據全村村民繳納合作醫療金額的總數按比例將合作醫療補貼下撥村醫務室。患病村民到本村醫務室就診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優惠。到外村的醫務室去看病就意味着放棄享受合作醫療優惠的權利。村民們一般都是選擇醫療水平相對高一點的醫生看病。並不是一定到本村醫務室就診的。醫生的業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差的醫務室就只有坐享農村合作醫療補貼了。那些業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好一些的醫務室除了享受補貼外還可以創收額外的收入。有農村合作醫療作保障,天門的鄉村診所大概不會在優勝劣汰中造成太大的兩極分化。[1]

作者簡介

蘭桂騰芳,本名王學蘭,荊楚網東湖社區-荊楚文壇版主。長江網長江論壇長江文壇版主,武漢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