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書台公園又稱讀書台,位於虞山東南麓石梅,系1977年新建於古蹟的公園。原址有梁昭明太子讀書台和焦尾泉、雅集亭、巫公祠及虞山東麓摩崖石刻群等文物勝跡。園內古木參天,景點錯落,看山聽泉,讀書會友,頗富詩情畫意。[1]

目錄

氣候特徵

亞熱帶氣候

景點介紹

讀書台

讀書台以山泥夯築,高3.54米,南北長14.6米,東西寬12.8米,居高臨下,巋然而峙。台上有石亭,系長方形,單間卷棚頂,高3.65米,闊4.6米,進深5.16米。壁間嵌砌昭明太子像、《讀書台銘》及明僉都御史陳察撰《重建昭明太子讀書台記》等碑刻數通。亭中又有大石台,正面橫端鐫刻清道光間倪良耀所書《虞麓園記》。台下四周尚存數百年前所植榆、柏、櫸、朴、櫟等古樹二十餘株。讀書台1982年11月被公布為縣(後縣改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原亭內之碑在十年浩劫時已破為二截,1978年,由虞山鎮公管所出資複製。1995年,里人翁瘦蒼書胡君復題讀書台聯句「五六月間無暑氣;百千年後有書聲」,刻於福山龔祥興捐杞梓木板對,掛於亭之兩側。

焦尾泉

焦尾泉,位於讀書台北。古代常熟縣署前後有七條溪水橫列,如古琴七弦;其西又有一溪通于山腳處,猶如琴尾,邑人以東漢蔡邕有焦尾琴,名之為「焦尾溪」,其源頭則為焦尾泉。明萬曆間孫七政有《焦尾泉小記》。此泉疏浚於明代成化、弘治間,萬曆時成為一景。今原溪已無,泉穴形如淺池,水質甘冽,為烹茗之上品。泉畔建有焦尾軒,1977年葉聖陶為題書「焦尾泉」及「焦尾軒」額。1995年裡人汪瑞章撰書「泉石寄中郎琴韻;爐煙分太子書香」聯句,鐫於福山龔祥興捐紅木板對,掛於焦尾軒中。焦尾軒原名倉聖祠,1977年更名。

雅集亭

雅集亭在焦尾軒上西北山麓,系明弘治間知縣楊子器所建。弘治十七年(1504年),繼任知縣計宗道與吳門及邑中名流楊循吉等19人相約觴詠於亭,並分別由計宗道撰《虞山雅集亭記》,沈周繪《虞山雅集圖》,合各家詩文刻石嵌砌於亭壁中,一時傳為文壇盛事。後亭圮,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泰安縣令邑人蔣因培重修。

由吳縣吳慈鶴撰文、顧蓴書《重建明蔣忠烈公雅集亭詩並序》碑一通,稱亭為蔣因培十世祖明贈光祿寺卿蔣欽與計宗道等人觴詠處。亭中懸吳縣狀元石韞玉隸書「雅集亭」石匾一塊。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泰州畫家朱鶴年重繪 《雅集亭圖》,勒石於亭。建國後,又圮,1985年由市園林管理處投資1.7萬元再建。亭坐北朝南,用花崗石構築,為歇山頂、正方形。面寬單間3米,高5米。原碑已毀,市博物館藏有部分拓本。

巫公祠

巫公祠位於雅集亭之右,舊時祀商相巫咸及其子巫賢。據邑志載,宋慶元間邑人在虞山之青龍崗掘土得一古碑,上書「商相巫咸冢」五個古字,縣令孫應時遂建其祠於言子祠之夾室。明嘉靖八年(1529年),知縣胡鳳請於巡撫、都御史陳祥,提學章袞,始正式檄文建殿及饗堂各四楹於虞山致道觀西側,立石門,表曰:「商賢相巫公祠」,並置司春秋致祭。國子監祭酒、邑人陳寰撰記。明季,被練兵官占為公署。清順治十年(1653年),王夢鼎、邵燈等將祠改建於昭明太子讀書台之左側,錢謙益撰記,旋廢。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知縣楊振藻以賓湯門外東莊廢廟改祠,遷巫咸木主祀之,後亦廢。乾隆九年(1744年),儲糧道覺羅雅爾哈善重建於游文書院旁,並撰記,同祀巫咸巫賢父子。陶貞一亦撰記。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移祀於游文書院之西廳。咸豐十年(1860年)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復建於院後山麓。建國後又毀,1985年市園林管理處斥資5.6萬元重建於今址,現闢為公園茶室。

歷史文獻

據明清邑志及碑刻資料等載,虞山致道觀東,原有昭明太子讀書台,其上有亭久廢。明弘治間知縣楊子器重為構築,未久即圮。繼任知縣胡巍、縣丞鄒?俚扔謁芍窳種忻俚靡胖罰?以為書台不可無亭,遂再葺之,又毀。嘉靖十二年(1533年),知縣沈弘彝秩滿三載將去任,周覽邑中古蹟,登臨台上,有客告以亭之興廢,沈深以為慨,斥俸復作 新亭。並為堅固計,亭柱均以石構,又翳理四周雜樹,設磴道石階,囑邑人鄧韍撰《讀書台銘》。時耆老邵復出,昭明太子像一幀,亦令繪者摹之於石,同置於台壁。邑人、邵武知府、古琴家嚴天池增建外門,榜題曰:「昭明遺構」。迄清代,順治間,王夢鼎、邵燈等再修。乾隆八年(1743年),蘇州糧備道覺羅雅爾哈善重書「讀書台」碑,今存。

另有漢《越絕書》稱,「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又《史記·殷本紀》稱,商人巫咸,「治王家有成」。唐人《史記正義》還說,海虞山上,有商代巫咸、巫賢冢,並有巫咸祠。此說明唐以前已把虞山作為巫咸活動地。2000年在虞山北坡發現宋代摩崖石刻「巫相崗」。

虞山東麓,從仲雍墓道「南國友恭」坊南側「小三台」起,經石梅至雅集亭止,多正、草、隸、篆的題名石刻。小三台有「初平石」石刻。在原雅集亭遺址山壁鐫刻有「石亭銘」:「兩湖如鏡、萬樹連雲、文學仰止、遺愛唯殷」。在巫公祠後山坡六塊巨石上, 分別鐫刻「壽」 、「富」、「康」、「德」、「考」五個大篆及「味石主人題、東林土書」(即朱憲斌、王朝瑞)。稍前矗立一巨石,西向刻楷書「適可」兩字,上鐫小字行書「昨夜飛來」,系近代書法家、鐵琴銅劍樓主人瞿啟甲所書。附近有石洞,洞口鐫楷書「壁磊」兩個字,邊鐫「樂乎」兩小字。還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02年)言汝泗楷書「山輝川媚」四字,行書「松風水月」四字;乾隆十一年(1746年)糧儲道程光炬書「蒙泉」兩字等。以上石刻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