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書憤》 | |
---|---|
南宋詩人陸游創作七言律詩 |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着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這首詩意境開闊,感情沉鬱,氣韻渾厚。[1]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白話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裡飛奔着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髮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詞句注釋
⑴書憤:書寫自己的憤恨之情。書,寫。
⑵早歲:早年,年輕時。那:即「哪」。世事艱:指抗金大業屢遭破壞。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氣,氣概。
⑷「樓船」句:此時作者三十七歲,在鎮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親率水兵乘樓船往來於建康、鎮江之間。但不久兵敗符離,收復故土的願望化為泡影。樓船,指采石之戰中宋軍使用的車船,又名明輪船、車輪柯。車船內部安裝有以踩踏驅動的機械連接船外的明輪,依靠一組人的腳力踩踏前行。車船在宋代盛極一時。因這種戰船高大有樓,故把它稱之為樓船。瓜洲:在今江蘇邢江南長江邊,與鎮江隔江相對,是當時的江防要地。
⑸「鐵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謀劃恢復中原之事。陸游入其軍幕,並任幹辦公事兼檢法官赴南鄭(今陝西漢中)。其間,他曾親臨大散關前線,研究抗敵策略。但不久王炎調回京城。收復故土的願望又一次落空。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當時宋金的西部邊界。
⑹「塞上」句:意為作者徒然地自許為是「塞上長城」。塞上長城,比喻能守邊的將領。《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大將檀道濟,檀臨刑前怒叱道:「乃壞汝萬里長城!」
⑺衰鬢:年老而疏白的頭髮。斑:指黑髮中夾雜了白髮。
⑻出師一表:蜀漢後主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寫了一篇《出師表》,表達了自己「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堅強決心。名世:名傳後世。
⑼堪:能夠。伯仲:原指兄弟間的次第。這裡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杜甫《詠懷古蹟》詩之五稱讚諸葛亮說:「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作品鑑賞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後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時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金戈鐵馬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大有氣魄。詩人未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麼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幾多鬱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遊蹤所至——作者三十七歲在鎮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後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後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鬥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如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乾淨、典型。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捨我其誰。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鬥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滿是悲愴。這一結局,非詩人不盡志所致,非詩人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愴便為鬱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並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鬱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儘是憤。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名家評價
清·李慈銘《越縵堂詩話》:全首渾成,風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無愧色。
作者簡介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3]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 ,存世有九千三百餘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46歲入蜀以前,偏於文字形式;入蜀到64歲罷官東歸,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也是詩風大變的時期,由早年專以「藻繪」為工變為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充滿戰鬥氣息及愛國激情;晚年蟄居故鄉山陰後,詩風趨向質樸而沉實,表現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着蒼涼的人生感慨。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