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禅
书禅
书禅,属于“行禅”的一种,是古代大德高僧所普遍喜爱的一种修行方式。 以书定心,以心描书,终达“无我”“净心”之禅修境界。 禅书合一,用心去感悟其幽远的禅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禅与书结合,从宋代“持法外之意”的禅意书法到晚清竹禅创立“九分禅书”,可谓源远流长,名家辈出。 至于当代,以禅书名世,继往开来,在书坛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家,当数湖北归元禅寺的昌明大和尚。 昌明(1917—2007年),俗姓曹,祖籍湖北枝江,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武汉汉阳归元寺住持。 昌明禅书已汇编成《昌明大师书法集》、《昌明方丈法偈选》、《昌明禅书系列》出版,深得各界人士喜爱,被誉为“佛教界的法宝,艺术界的墨宝。” 昌明禅书贵在书禅合一,“书以禅而神于中,禅以书而形于外”,个中三昧,法师在其《禅书缘起》中的论述,正是夫子自道:“昔画竹通禅者日竹禅,吟诗志禅者日寄禅,今泼墨透禅者书禅也。 禅净融合,顿渐彻悟; 方便多门,归元无二; 精进万化,寂默是本; 禅书若舟,渡人渡己。”。
概况
一 精进万化,寂默是本 以佛法悟书道,晚清书法巨匠竹禅的“九分禅书”, 以“方便多门,归元无二”的禅学思想来参悟书法中“有法”与“无法”的辩证关系,唐朝僧人亚栖的书论自勉:“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变其体,以得后世,俱得垂名。 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称书奴, 终非自立一体,是书家之大要”, “九分禅书”则渊源于东汉王次仲所创立的“八分书”。 “八分书”实为一种带有明显波磔的隶书。 唐人张怀□在《书断·八分篇》中的解释为:“若‘八字分散,又名之为’八分’。 ”竹禅在八分隶书的基础上,兼取小篆笔意,形成一种结体长方,意趣高古,禅味悠长的书法。 名为“九分禅字”,皆因”所加一分即禅味矣。 然而,八分书乃书体变易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字体,竹禅以之为主体,兼以小篆笔意,在形制上刻意求古,书虽名为“八加一”。 终有以“八分书”害“一分禅”的本末倒置之嫌。 “方便多门,精进万化”的曹洞禅学理念,在书法形制上,主张“原心返本”,符合自然之道。 其禅书结体,随手万变,任心所成,笔画粗细长短随势而置,搭配巧妙多变; 章法布白看似不重字与字的映带关系,每字都明珠散落,悠然自立,仿佛开悟的禅僧,寂然无求,但总体却错落有致,俯仰成趣,心息相通。 所以,竹禅,结体长方,运笔从方入斜,以平追欹,线条拙朴而具张力,但是,相对于“九分禅书”在落笔结字上拘泥于隶书和小篆,“八分书”,拾取“一分禅”,恰如“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西东?”于此一舍一得之间,书与禅形神一体,相得益彰,既深得竹禅真谛,又脱落“九分”形骸。唯其如此,才真正能够做到“归元无二,寂寞是本”。” 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论道:“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 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 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禅师将书法与其禅学思想融为一体,于落笔结字不亦步亦趋、循规蹈矩,而是博采百家,随缘万化,古为今用,达到书以禅胜,禅因书馨的自由境界。 禅书乃寂默之道,清人笪重光曾论黄庭坚禅意书法:“涪翁精于禅说,发为笔墨,如散僧入圣,无裘马轻肥气,视海岳眉山别立风格。 ”其中“散僧入圣”一语可谓道出了禅书的神韵,其形拙朴、散淡、自然,看似无迹可循,其神则超迈高远,既归一而意有所向,又精妙而无可言传。 正因为禅书因禅意而别具风骨,所以表现于不同的书家,则因人而异,个性鲜明,即使是一家之不同作品,亦多姿多彩,气象万千。 而后来者若非既精于禅理,又谙于书道,则对禅书不仅无法求其形似,更不必说求其神似了。 启功先生在《论书百绝》中录其师励耘老人言日:“学书宜多看和尚书,以其无须应科举,故不受馆阁字体拘束,有疏散气息。 且其袍袖宽博,不容腕臂贴案,每悬笔直下,富提按之力。” 昌明法师作书,无论字体大小,都习惯于大笔悬腕,用墨饱满,自由酣畅,一气呵成。 他“不尚枯笔,不求扁薄,不纵横奇肆,不剑拔弩张,以丰润之美见长。 在追求端庄静穆的同时,也常着意营造出俊迈险劲之美。” 如果说黄庭坚禅意书法追求对晋唐楷则的反叛而惊世骇俗,竹禅“九分禅书”返源复古而透出一股山林隐逸之气,昌明法师则秉持太虚人间佛教理念:“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禅净融合,顿渐彻悟,其禅书继往开新,自立一体,氤氲出一种慈悲、幽远的人间祥和之气,更显“结庐人境,心远地偏”的禅学真意。
二 禅书若舟,渡人渡己 禅书既非可有可无的闲情雅致,更非牟取稻粮和声誉的技巧手段。 “禅书若舟,渡人渡己”,“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在禅师眼中,书即是禅,禅亦是书,书禅合一,悲智双运,福慧并修。 禅师常言:“如何不是修行?何处不是修行?何事不是修行?何时不是修行?” 可以一日不食,不可一日不书。 “心无左右,法无左右,禅无左右,禅书也无左右。” 禅师每有所作,必先坐禅入定,于心如止水,无妄无我,万念归一之时,挥毫播禅,其寂默雷霆,如暮鼓晨钟,意境幽远;又如春风化雨,润入心田。 就一般书家而言,字品与人品并无直接联系。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品格,精深的修持,以及“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献身精神,是无法真正窥入禅书门径的。 昌明禅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之一,既是爱国宗教界的杰出代表,又是充满慈善和智慧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其书法与道德交相辉映,堪为世范。 其于1935年7月在枝江弥陀寺出家受戒,1937年云游各地参学,1940年秋到湖南法光佛学院学习。 1941年秋参加太虚大师组建的抗日僧伽救护队,两度奔赴衡阳前线,出生入死,救护伤员,为报国土恩而身体力行。 “文革”期间,为法忘躯,坚守归元寺,护持佛、法、僧,并临危上书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接到信后,批示“据归元寺曹昌明来信,归元寺搞得很乱,各级党委按照保护国家名胜古迹的政策加以保护。” 才使这座名刹完好地保存下来。1979年昌明大师升座为归元寺方丈。 他2007年圆寂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在《挽昌明长老》中, 满含敬仰与深情地追忆其为: “大悲大智大师风,领袖佛门四海崇。 潇洒人间播法雨,超然出世见禅功。 高僧德誉乾坤满,老衲生涯陋室空。 半世论文师亦友,归元遥望泪。” 禅师视禅书既是坐禅入定的修持法门,又是参与社会,济世渡人的方便媒介。禅师在其重要禅书选集《昌明方丈法偈选》序言中写道:“佛在人间,乐土在人间,净己净人净人间,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贡献社会主义社会两个文明建设,此系当今中国佛教发展之根本。” 法师愿以禅书结万人缘,开达善根,启迪智慧,书写人间真善美,使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禅书内容往往随缘随喜,除了佛经、偈语外,大都为格调高雅、清新向上、催人奋进的诗词、格言、警句、贺词、吉祥语等。 数十年来,法师挥毫播禅竟逾十万帧之多,遍及海内外,被誉为“墨宝、法宝、国宝”。 在慈善拍卖会上,法师禅书享有一字万金之美誉,累计已为失学儿童、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受灾群众、希望学校、修桥铺路等募集了大量善款。 法师在临终前两个多月,还带病参加慈善募款活动,以其禅书为希望工程募得十多万元。 《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 法师以禅书为舟,践行渡人渡己的宏大誓愿,古今书道,无过于此。
现状
书禅,作为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历代禅师所推崇,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现代很多僧侣都以的经忏佛事创收为主, “书禅”这一高雅的禅修方式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近几年有很多中国佛教禅宗僧侣都在为恢复“书禅”生活而努力,中岳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45世、永化堂上第三十一代嗣法沙门德政禅师所驻锡开创的广东省清远市御金街少林禅院首开“禅书堂”,恢复了消失在历史中的禅师所钟爱的“书禅”生活,为复兴中华禅宗文化中之书禅文化迈出了步伐。
现代书禅案例
2011年10月,陈仕彬先生应邀参加中国嵩山少林寺童子功第三十一代衣钵传人达摩禅武院院长释德力大师的收徒仪式。陈仕彬先生为大师书写一个“禅”字。 从“书禅”开始,相继有了“书禅、解禅、剪禅 ”等一系列与“禅”相关的话题和故事。 将照片简单编辑,虽然粗糙,但也可以算作一次很好的记录。都有怎样的故事,请大家看下面引用的视频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