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乳突紫背杜鵑

乳突紫背杜鵑

中文名:乳突紫背杜鵑

拼 音:rǔ tū zǐ bèi dù juān

學 名:Rhododendron forrestii

subsp. papillatum D. F. Chamb. (1979)

界:植物界

亞 界:綠色植物亞界

總 門:輪藻總門

門: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亞 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綱: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亞 綱:薔薇亞綱

超 目:菊超目

目:杜鵑花目

科:杜鵑花科

屬:杜鵑花屬

種:紫背杜鵑

亞 種:乳突紫背杜鵑

乳突紫背杜鵑杜鵑花科杜鵑屬常綠匍匐小灌木,高15~30cm,葉片倒卵形或近圓形,背面具白色粉末狀乳突和有柄腺體。產我國西藏東南部,生於海拔3 300—3 900米的陡岩上或岩石邊緣,模式標本采自西藏米林多雄拉。 [1]

目錄

乳突紫背杜鵑形態特徵

乳突紫背杜鵑 杜鵑花科杜鵑屬常綠匍匐小灌木,高15~30cm,葉片倒卵形或近圓形,背面具白色粉末狀乳突和有柄腺體。花常單生;花冠筒狀鐘形,深紅色。花期7~8月。

喜冷濕,喜光,畏熱,耐瘠薄。西藏特有植物。

常綠灌木,高12厘米;樹皮灰色,塊狀剝落;小枝粗壯,黃褐色,有宿存的芽鱗片和散生的腺體,花序下小枝直徑2毫米。葉革質,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1.8-2.8厘米,寬8-12毫米,先端圓形,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略呈翅狀,邊緣反卷,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白色,密被細小乳頭狀粉點,中脈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疏被紅褐色短柄腺體,側脈5-7對;葉柄長3-4毫米,略具白色微柔毛。單花頂生;花梗長5-7毫米,略有深紅色腺毛;花萼小,淺碟形,有波狀小齒,外面具散生腺毛;花冠漏斗狀鐘形,肉質,長3.2厘米,直徑4.2厘米,亮猩紅色,內面基部有5枚黑紅色蜜腺囊,裂片5,長1.2厘米,寬1.4厘米,頂端有缺刻;雄蕊10,不等長,長1.5-2.4厘米,花絲紅至白色,無毛,花葯長圓形,深褐色,長約2.5毫米;子房圓錐形,長約6毫米,深紅色,頂部截形,被短柔毛,花柱長2.1厘米,紅色,無毛,柱頭小。

果未見。花期6月。

乳突紫背杜鵑生長環境

常生長於海拔3200~4100m的高山矮灌叢或岩石上。

乳突紫背杜鵑分布範圍

僅產於米林、波密墨脫

乳突紫背杜鵑本種提示

本亞種與原亞種的區別在於葉為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1.8—2.8厘米,下面密 被蒼白色細小乳頭狀粉點,中脈及網脈上有明顯的腺毛。

乳突紫背杜鵑生長規律

花屬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由大喬木(高可達20m以上)至小灌木(高僅10cm--20cm),主幹直立或呈匍匐狀,枝條互生或輪生。屬種類多,習性差異大,但多數種產於高地區,喜涼爽、,惡酷熱乾燥。要求富含疏鬆、濕潤酸性土壤。部分種及園藝品種的適應性較強,耐乾旱、瘠薄,土壤pH值在7~8之間也能生長。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長不良。

花不耐曝曬,夏秋應有或蔭棚遮擋烈日,並經常以水噴灑地面。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為主。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0℃,氣溫超過30℃或低於5℃則生長停滯。冬季有短暫的休眠期,以後隨溫度上升,花芽逐漸膨大,一般露地栽培在3~5月開花,高海拔地區則晚至7~8月開花。北方在溫室栽培。1~2月即可開花。

花耐修剪,隱芽受刺激後極易萌發,可藉此控制樹形,復壯樹體。一般在5月前進行修剪,所發新梢,當年均能形成花蕾,過晚則影響開花。一般立秋前後萌發的新梢,尚能。若形成新梢太晚,冬季易受凍害。為常綠或落葉灌木。


參考來源

  1. 乳突紫背杜鵑,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