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移動平均法
二次移動平均法是個專業術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目錄
名詞解釋
二次移動平均法,是對一次移動平均數再進行第二次移動平均,再以一次移動平均值和二次移動平均值為基礎建立預測模型,計算預測值的方法。
運用一次移動平均法求得的移動平均值,存在滯後偏差。特別是在時間序列數據呈現線性趨勢時,移動平均值總是落後於觀察值數據的變化。二次移動平均法,正是要糾正這一滯後偏差,建立預測目標的線性時間關係數學模型,求得預測值。二次移動平均預測法解決了預測值滯後於實際觀察值的矛盾,適用於有明顯趨勢變動的市場現象時間序列的預測, 同時它還保留了一次移動平均法的優點。二次移動平均法適用於時間序列,呈現線性趨勢變化的預測。
二次移動平均值的公式
二次移動平均值的公式為:
M_t^{(1)}=\frac{Y_t+Y_{t-1}+\ldots+Y_{t-n+1}}{n}
M_t^{(2)}=\frac{M_t^{(1)}+M^{(1)}_{t-1}+\ldots+M^{(1)}_{t-n+1}}{n}
Yt:時間序列中期觀察值
式中:M_t^{(1)}第t期的一次移動平均值;
M_t^{(2)}第t期的二次移動平均值;
n計算移動平均值的跨越期。
二次移動平均預測法的預測模型為:
Y_{t+T}=a_t+b_{t}\cdot T(1)
式中,
a_t=2M^{(1)}_t+M^{(2)}_t
b_t=\frac{2}{n-1}(M^{(1)}_t-M^{(2)}_t)
T:由t期向後推移的期望。
式中的M^{(1)}_t是指計算得出的一次移動平均數序列中的最後一個一次移動平均數。
式中的M^{(2)}_t是指計算得出的二次移動平均數序列中的最後一個二次移動平均數。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倉頡,為何叫「倉頡」?甲骨文揭開了顛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