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波 -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于海波 -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
中文名称;于海波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73年3月 毕业院校;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职称;教授 |
于海波 -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现任中国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高师分委会副主任。[1]
目录
人物经历
1993.09-1997.06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
1997.09-2000.06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硕士研究生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2000.09-2003.06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习,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4.01―2007.06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博士后。
2000.07-2005.11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物理系)助教、讲师。
2005.12-2010.11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副教授。
2008.10―2010.11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12――――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专家、全国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永吉县七中名誉校长。
主讲课程
于海波教授,主要承担:
本科生:高中物理专题分析;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硕士生:物理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专题研究;科学教育前沿;物理课程论 。
博士生: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研究方向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教育基本理论; 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学术兴趣主要包括:科学教育基本理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和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等。
主要贡献
近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吉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吉林省教育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全国博士后基金课题等研究项目16项。在《求是》、《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评论》、《物理教师》、《物理通报》、《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
科研项目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城乡统筹视域中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研究",2011。
2.主持: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研究新进展与本土化问题研究",2011。
3..主持: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知识优化的教师教学行为改善研究",2011。
4.主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网络课程开发课题:"物理学科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2011。
5.主持: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理科教师课程知识与教学行为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2010。
6.主持:继续教育网:"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研究",2009。
7.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农村理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2007。
8.主持: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视域下的科学课程变革研究",2007。
9.主持:吉林省委宣传部2007重点调研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2007。
10.主持: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科学素养问题研究",2007。
11.主持:东北师大教改课题:"应对新课程改革的物理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12.主持: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师院校本科生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06。
13.主持: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理科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发展的叙事研究",2005。
14.主持: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理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04。
15.主持:东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课题:"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学化研究",2004。
16.主持:东北师范大学"4+2"研究生教材开发项目:"高中物理新课标解读与教学设计专题分析",2004。
研究成果
1.论文:
☆于海波、金迎九:《农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教学与管理》,2013(16)。
☆董博清、于海波:《韩国农村教育政策及发展新趋势》,《外国教育研究》,2013(2)。
☆于海波:《如何打造一堂好课:基于前科学概念、课堂水平分层与教学时间观的思考》,《天津师大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1)。
☆冯利、于海波、孟昭辉:《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
☆郭桂周、于海波:《美国农村教师短缺困境及其补充策略》,《比较教育研究》,2012(6)。
☆董博清、于海波:《韩国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7)。
☆郭桂周、于海波:《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标准》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郭桂周、于海波、孟昭辉:《整合技术的科学教学法知识(TPASK):基本内涵与提升策略》,《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1)。
☆郭桂周、于海波、孟昭辉:《与环境教育的互动: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04)。
☆于海波:《论教师的哲学素养》,《社会科学战线》2011(9)。
☆于海波:《返璞归真:让物理感觉成为教学的内在追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4)。
☆于海波、刘艳超、孟昭辉:《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现状与优化策略》,《物理教师》2011(3)。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庞芳、于海波:《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结构的建构》,《中学物理》2011(5)。
☆王晓娟、于海波:《大师之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17。
☆冯利、于海波:《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学物理》,2011(7)。
☆冯利、于海波:《农村理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11(9)。
☆于海波:《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1(12)。
☆于海波、于冰、郑泰玉:《物理师范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学研究》2010(12)。
☆于海波:《试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走向》,《课程·教材·教法》,2010(9)。
......
参考资料
- ↑ 于海波个人简介(副董事长1970)_天融信董事会成员 , 360搜索 2022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