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於蒙山的陳跡里拾一點悲歡(蘇峰)

於蒙山的陳跡里拾一點悲歡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於蒙山的陳跡里拾一點悲歡》中國當代作家蘇峰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於蒙山的陳跡里拾一點悲歡

臨沂東山,屬泰沂脈系的一個分支,亦名蒙山,又稱「亞岱」。

岱宗是誰?泰山也。

和泰山一樣,蒙山也是文化名山,歷史上屬於東夷文明,留下了孔子、莊周、李白、杜甫、唐玄宗等帝王聖賢足跡。

其得名,據說源於《易經》六十四卦中第四卦「蒙卦」,其卦象和卦義的彖辭說:「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蒙山綿亘於魯中南大地,層巒疊嶂,深邃莫測,讓人迷茫,簡言之,蒙山即險峻莫測之山。

乾隆下江南巡視途中,有六次駐蹕於蒙山腳下,寫了多首詠蒙山的詩,中有「果然山下出泉蒙」句。意即蒙山真是像蒙卦彖辭說的那樣「山下出泉蒙」。

其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為山東第二高峰,狀如神龜俯臥,峰頂東部有玉皇殿,西部有孔子小魯處和迎客松。

懷着對先人的敬仰,前年我去了蒙山。方才初春,萬木剛吐芽孢,依然蕭蕭滿山,並不蒼翠,遍布的馬尾松已枯死了不少,聽說是兩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所致。神龜雖壽,猶有竟時,何況樹木?但春風送暖,也不免遊人如織往來。

行走山間,溪水清澈,跳躍飛濺。悠揚深情的《沂蒙小調》在耳畔流響。山里每個院落就是一個展館,具有文化展示和體驗功能:沂蒙精神館、沂蒙歷史館、沂蒙風俗館……

古老的沂蒙大地在當代史里,是新中國的紅色革命根據地,被譽為兩戰聖地。這裡「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曾經百萬人民擁軍支前,十萬英烈血灑疆場。僅這幾句話,足以供後人想象沂蒙老區那時的慘烈,我不想忘卻,但也不忍深想!

這是片智慧深蘊的土地,也是熱血染浸的土地,那些逝去的兒女已化塵土,但他們的精神着實已成為蒙山大地身體的一部分。

然而,這些只是蒙山漫長生涯里瞬逝的一點而已。它的懷抱里滿滿故事,既悠遠渾厚又空靈飄渺。

其東峰有「望海樓」一座,俯瞰山下,良田平疇、群峰延綿、煙霧繚繞、峭壁聳立。環樓附近有多個景點,頗讓我感慨,撫今追昔,不虛此行。

一是「大旺環」。

大旺環,原名大汪環,因可環繞觀看大汪地質災害遺址而得名。汪,大水。據載,此處億萬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後來海平面下降,水底石頭才慢慢顯露出來。現在的遺址,是公元1668年郯城大地震遺址。

我環石俯瞰,下面雲霧蒸騰,谷底石峰叢立,與別處並無大不同,若無歷史記載,只道此處千千萬萬年都是一成不變,焉知有這等變遷呢?

倘若真有美麗的麻姑來探訪蒙山之靈,二仙於坐語笑談間,不知已見此地滄海桑田變幻幾度了,更遑論人世朝代更替,我輩微軀幾十年,彈指一揮間……

其二,卻是後人為紀念盛唐兩位大詩人,千古熠熠生輝的李白、杜甫在蒙山相聚而建造的雕像。雖不可考他們當初遊歷的具體路線,但只在此山中,已足矣。

李杜二人,一生共見面三次,最後訣別,便是公元745年於這東蒙山腳下。那時他二人結伴同遊,探仙尋道,並偶遇了李白一生的好友岑夫子和丹丘生。

遙想彼時李白剛從長安回來,正當盛年,天下聞名,杜甫還是個貴公子,才33歲,雖然落第失意,但大唐繁盛,百姓安穩,衣食無憂,前途還是有無限可能性。岑夫子和丹丘生,雖史不詳焉,但能和李白成為一生摯友,自然是超凡脫俗之輩。想他四人於這松間漱玉里撫琴品茗、推盞豪飲、談幽論玄、指點古今,言語間真知灼見時現,當是何等的恣意灑脫!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當時鋪箋揮毫,潑墨淋漓的李白;擊節讚嘆、惺惺相惜的杜甫,絕料不到鐵騎兵甲已暗涌悄生,十年後的安史之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重創了肥美的盛唐,卷裹了芸芸眾生,繁榮奢華從此只是傳說。而李杜顛沛流離,天涯海角,此地一為別,永生不得見。

「故人入我夢,明我常相憶。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十二年後,貧病交迫的杜甫在秦州寫下這首夢李白的詩時,回望往日,如真似幻,輕煙無尋,心中該何等痛苦?

蒙山若有情,當為這中華千古的勝會而點頭一笑,也為他們後事的飄蓬而輕嘆一聲吧?縱然才華橫溢如李杜,還是不曾看破這蕩漾紅塵里患難叢生、陰陽互變,一日不死,也曾圖謀萬世功業!又或者他們已經看清,卻仍有悲天憫人,補天濟世的意願呢?正如更早之前,在這東蒙山頂默然矗立的另一位中華民族的精神領袖——孔丘!

「憩聖台」上的孔子啊,於滔滔亂世里,振鐸疾呼,往來奔波,期盼重回以禮治國的堯舜時代,雖註定永遠是一場空,既不能有救於當時,也不可能實現於未來,卻構建了中華民族傲然又務實的高貴風骨,滋養後世於患難里堅強不屈,兩千年的褒貶,何能添毀你日月之光?

說「憩聖台」,不能不提《論語》里「季氏將伐顓臾」一章。

蒙山有三座主峰,最險峻的是西峰龜蒙頂。龜蒙頂的南山根,有顓臾國遺址。據史書記載,周王封伏羲後裔在此建國,祭禮蒙山,國名顓臾,附屬魯國。

當時魯國主政的是季氏家族,文中的季康子擔心顓臾國幫助魯哀公削弱他的勢力,所以先下手為強,準備伐顓臾。

孔子當時有兩個弟子在季康子家做家臣,對此事非但不攔阻,還幫季康子找藉口,孔子非常生氣,怒斥他們的狡詐和膚淺!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為道不為君!孔子要培養的弟子,不是為了滿足個人名利私慾的小儒,而是視天下為己任的大儒,冉有和子路都是他的大弟子,如此行為豈能讓他不生氣不失望?

據說他在此事後曾率眾弟子登臨蒙山,於此處休憩,後世孟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想孔子在此休憩時,松風颯颯,如鶴悲鳴,弟子們恭敬地環伺左右,他看着山下一覽無遺的魯國土地,想天下禮崩樂壞,戰亂頻仍,百姓水火深陷,自己有力卻無處施展,深邃的眸子裡一定憂思萬端,心內更是洶湧起伏吧?

智慧如他,焉能不知以智力相雄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劣根性?以他的操守,若得知後人奉他為聖,是萬世不可企及的表率,他該喜還是悲呢?

微渺似我,之所以有心在蒙山的陳跡里撿拾這些遺落的悲歡,無非是它們觸動了我,引發了亘古無人可解的哀傷——任你豪情萬丈,終抵不過滄海桑田,世事無常。

《蒙卦》卦體符號是艮上坎下,艮代表山,又代表停止;坎代表水,又象徵兇險。

三國時的奇才少年—王弼註解說:「退則困險,進則閡(阻隔之意)山,不知所適,蒙之義也。

跌宕紅塵里,誰不曾遭遇此境?進退兩難,無有良策,只能安靜地忍耐。但如山的壓力下,終會有活水之生機緩緩而出。

所以,從那些可碰或不可碰的悲歡里,我又確然地體會到了另一些,比如動靜有時,比如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比如我這今日一記後,他日若回望,雖短短歲月里,也必定、一定會陰陽摩盪出不知多少故事了……[1]

作者簡介

蘇峰,江蘇宿遷人。西散原創宿遷工作站站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