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雲南麗江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麗江

所屬地區: 中國雲南

雲南麗江,歷史文化遺存眾多。較著名的有麗江五大寺即文峰寺、福國寺、普濟寺、玉峰寺、指雲寺及北嶽廟、白沙古建築群、三聖宮、龍泉寺……。從中可見中原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的結合以及藏族文化的特徵影響。 麗江同時榮戴國家級麗江玉龍雪山風景名勝區桂冠。景區內含有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及眾多的古建寺觀;有海拔5596米雄秀的玉龍雪山;有世界著名的最深最險的虎跳峽;有號稱"萬里長江第一灣"的石鼓;高山植被、丹霞地貌奇觀為主的老君山、黎明等一帶大面積的地質景觀。 此外,麗江還有以納西族為主體,白、僳僳等十餘種少數民族,奇異多采的民族風情和文化。 麗江,還是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的地區之一,有"東方瑞士"的譽稱。

遊客要注意高原反應的預防,建議帶上奧默攜氧片,既能防治高原反應,又能增強運動能力。[1]

目錄

基本簡介

麗江地處我國西南邊陲,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地區。居於青藏高原南端、橫斷山脈雲貴高原北部雲嶺山脈過渡的銜接地段,兼有兩種以上地形特徵。境內地形地貌多樣,含高原雪山、河谷、深峽、草甸、平壩相結合的地貌特徵及自然景觀資源,同時氣候變化顯著。麗江歷史悠久,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是我國古人類活動的地區之一。

麗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西南交通貿易大動脈南方"絲綢之路"和由西藏入境的"茶馬古道"的中轉站。兩條古道既是中原至東南亞的南來北往的貿易通道,又是溝通中原文化和外來文化影響的傳送渠道。 麗江是納西族的家園,是我國唯一的一個納西族自治縣,同時還居住着白、彝、僳僳、普米族等少數民族。 麗江的文化以開放、大方、兼容並蓄為重要特徵。納西族人民長期以來創造並延續保持下來的東巴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枝璀璨的奇葩,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納西族東巴文化的主要記載符號"東巴文",共1400多個單字,被譽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卷帙浩繁、內容豐富的東巴經書、舞譜、繪畫、祭祀儀式都充分展示着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神奇異彩。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如畫,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城中有水,山中有城,城山相融,山水一體,道路自由,街巷幽深,道旁河畔,垂柳拂水……

獲得榮譽

世界文化遺產地("麗江古城",包括古城區的古城及玉龍縣的白沙古鎮)

世界自然遺產地("三江併流"保護區)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納西東巴象形文字)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國首批旅遊名片

中國國家園林城市

2012年9月26日,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在此次表彰大會上,麗江市再次獲得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殊榮,這也是麗江市繼2009至2011年連續3年後,第四年獲此殊榮。

歷史沿革

史料記載

麗江古鎮始建於宋元,由麗江木氏先祖將統治中心由白沙遷至現獅子山。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麗江古城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時候頻繁的商旅活動,促使當地人丁興旺,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一般認為麗江建城始於宋末元初。

明末徐霞客的《滇游日記》曾寫麗江古鎮中木氏土司宮邸"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城區則"居廬駢集,縈城帶谷"、"民房群落,瓦屋櫛比",可見當時麗江古鎮已有名。

麗江古鎮曾是明朝麗江軍民府和清朝麗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稱大研廂,清朝稱大研里,民國以後改稱大研鎮。

古城建設

宋末元初,由木氏先袒阿宗阿良興建"大葉場";

明代,麗江古城的建設主要由歷代木氏知府主持進行。明萬曆年間(公元1672年),知府木增興建皇帝歙賜准建的"忠義坊"。

清代第一任流官知府楊鉍按朝廷規制建流官府衙及府城。納西族民居則由居民根據家庭生產生活需要、經濟條件和用地狀況,自由靈活地安排建設。

古城功能和居民

自建成以來,一直發揮區域政治及民族文化教育中心,滇藏貿易、中印貿易樞紐之作用。

麗江古城內仍居住6269戶居民,共25279人。其中,納西族16999人,占總人口的66.7%,有30%的居民仍在古城內從事以銅銀器製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民族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歷史事記

南宋末年,麗江木氏先祖將其統治中心從白沙移至獅子山麓,開始營造房屋城池,稱"大葉場"。 南未責佑元年(公元1253年),蒙古軍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阿宗阿良歸附元世祖忽必烈。實佑二年(公元1254年),在"大葉場"設三賧管民官,其建制隸屬於茶罕章管民官。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國時,就曾駐軍於此。由此開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裡,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設立)世襲統治。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為麗江路軍民總管府;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 1277年,改麗江路通安州。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設麗江軍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賜姓木並被封為世襲知府。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得在獅子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 曾遍游雲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居民達千餘戶,可見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 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設麗江軍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襲知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朝廷在麗江實行"改土歸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為土通判。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第一任麗江流官知府楊鉍到任後,在古城東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門、兵營、教授署、訓導署等,並環繞這些官府建築群修築城牆。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麗江軍民府下增設麗江縣,縣衙門建於古城南門橋旁;民國二年(公元1912年),麗江廢府留縣,縣衙門遷入原麗江府署衙內。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在麗江設雲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麗江縣政府。 1949年,設麗江專員公署及麗江縣人民政府, 1961年,設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1997年,麗江撤"地區"建地級市。 1986年12月,麗江古鎮因為集中體現了納西文化的精華,並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來形成的歷史風貌,被國務院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次全體會議上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7月6日雲南省麗江市麗江古城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3年,將大研古鎮設立為麗江市古城區,束河古鎮也包括在其轄區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