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鼠尾草
雲南鼠尾草 |
中文學名:雲南鼠尾草 拉丁學名:Salvia yunnanensis C. H. 界:植物界 |
雲南鼠尾草(學名:Salvia yunnanensis C. H. Wright)是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根莖短縮而匍匐,向下生出塊根及纖維狀鬚根,塊根通常2-3,朱紅色。莖直立,高約30厘米,鈍四稜形。
葉通常基出,稀有1-2對莖生葉。輪傘花序4-6花,疏離,組成長7-13厘米頂生總狀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花冠藍紫色,長2.5-3厘米,外被短柔毛。能育雄蕊2,包在花冠上唇內,花絲扁平,長3毫米,藥隔長6-10毫米,上臂長約為下臂的2倍,二下臂藥室退化,頂端聯合。花柱伸出,先端不相等2裂,後裂片較短。花盤前方略膨大。小堅果橢圓形,黑棕色,光滑。花期4-8月。
分布於中國雲南東部、中部至西部,四川西南部及貴州西部。生於海拔1800-2900米的山坡草地、林邊路旁或疏林乾燥地上。
雲南鼠尾草的根中含有許多化學成分,如丹參酮I、丹參酮ⅡA、亞甲基丹參醌、隱丹參酮等,其具有與丹參相似的藥理活性,功效為活血祛瘀、涼血止血、養心安神、解毒消腫等,為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常用藥物之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目錄
目錄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縮而匍匐,向下生出塊根及纖維狀鬚根,塊根通常2-3,朱紅色,紡錘形,長3-5厘米,徑3-6毫米。莖直立,高約30厘米,鈍四稜形,具槽,密被平展白色長柔毛。葉通常基出,稀有1-2對莖生葉;基出葉為單葉或三裂或為羽狀複葉,具柄,柄長2.5-10厘米,被長柔毛,單葉時葉片為長圓狀橢圓形,長2-8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鈍或圓形,基部心形至圓形,邊緣具圓齒,堅紙質,上面綠色,下面帶紫色,兩面密被或疏被長柔毛,稀有變無毛,通常具細皺,三裂葉或羽狀復裂葉的頂裂片最大,卵圓形或橢圓形,與單葉等大或較小,側裂片或側小葉卵圓形,其餘與單葉相同;莖生葉具短柄,葉片披針形或狹卵圓形或狹橢圓形,通常比基出葉小,其餘與基出葉相同。
輪傘花序4-6花,疏離,組成長7-13厘米頂生總狀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苞片橢圓狀披針形,小,一般比花梗短,全緣,被短柔毛;花梗長約3毫米,與花序軸被長柔毛及具腺微柔毛。花萼鐘形,長7-9毫米,背面常染紫色,外面沿脈被長柔毛,餘部被腺體,萼口邊緣被緣毛,內面滿布微硬伏毛,二唇形,上唇寬三角形,長2.5毫米,寬6.5毫米,先端具小尖突,具3脈,2側脈具狹翅,下唇比上唇長,長3毫米,寬5毫米,淺裂成2齒,齒三角形,漸尖。
花冠藍紫色,長2.5-3厘米,外被短柔毛,內面在冠筒中下部散布微柔毛,冠筒長13-15毫米,喇叭形,基部寬約2.5毫米,至喉部寬達6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鐮刀形,先端微缺,向上高舉,長9-11毫米,寬約4.5毫米,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倒心形,長4.5毫米,寬7毫米,先端微缺,基部收縮,邊緣波狀;側裂片卵圓形,寬2.5毫米。能育雄蕊2,包在花冠上唇內,花絲扁平,長3毫米,藥隔長6-10毫米,上臂長約為下臂的2倍,二下臂藥室退化,頂端聯合。花柱伸出,先端不相等2裂,後裂片較短。花盤前方略膨大。小堅果橢圓形,黑棕色,光滑。花期4-8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東部、中部至西部,四川西南部及貴州西部。生於海拔1800-2900米的山坡草地、林邊路旁或疏林乾燥地上。
生長習性
雲南鼠尾草的開花時間持續較長,3月下旬至8月下旬為其花期,初花期為3月下旬至4月下旬,盛花期為5-7月中旬,末花期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花序開花天數可持續30-50天,單花開花天數為5-8天,同一花序上不同的花開花時間相隔1-6天。
雲南鼠尾草的開花進程為:花無固定的開放時間,整個白天都有開放,其中上午陽光照射1小時時開放較多。花葶從抽出可見到第一朵小花開放通常需要2-3個周的時間,花萼裂片展開,露出彎曲狀花冠,花冠逐漸由白色變成藍紫色,同時,花冠筒不斷長長,先端逐漸膨大。→花冠二唇形展開,花柱從上唇瓣先端伸出,柱頭二裂→花冠顏色繼續加深,柱頭二裂明顯並向回反捲曲,花葯已開始散粉,但整個雄蕊群仍藏於上唇瓣中→柱頭反卷加劇,雄蕊伸出上唇瓣→柱頭顏色加深,雄蕊開始萎焉→花冠、花柱枯萎,花萼宿存→約1個月後果實成熟,每個宿存的鐘狀花萼內有四枚小堅果。
主要價值
雲南鼠尾草的根中含有許多化學成分,如丹參酮Ⅰ、丹參酮ⅡA、亞甲基丹參醌、隱丹參酮等,其具有與丹參相似的藥理活性,功效為活血祛瘀、涼血止血、養心安神、解毒消腫等,為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常用藥物之一。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