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鼠尾草
云南鼠尾草 |
中文学名:云南鼠尾草 拉丁学名:Salvia yunnanensis C. H. 界:植物界 |
云南鼠尾草(学名:Salvia yunnanensis C. H. Wright)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缩而匍匐,向下生出块根及纤维状须根,块根通常2-3,朱红色。茎直立,高约30厘米,钝四稜形。
叶通常基出,稀有1-2对茎生叶。轮伞花序4-6花,疏离,组成长7-13厘米顶生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花冠蓝紫色,长2.5-3厘米,外被短柔毛。能育雄蕊2,包在花冠上唇内,花丝扁平,长3毫米,药隔长6-10毫米,上臂长约为下臂的2倍,二下臂药室退化,顶端联合。花柱伸出,先端不相等2裂,后裂片较短。花盘前方略膨大。小坚果椭圆形,黑棕色,光滑。花期4-8月。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部、中部至西部,四川西南部及贵州西部。生于海拔1800-2900米的山坡草地、林边路旁或疏林干燥地上。
云南鼠尾草的根中含有许多化学成分,如丹参酮I、丹参酮ⅡA、亚甲基丹参醌、隐丹参酮等,其具有与丹参相似的药理活性,功效为活血祛瘀、凉血止血、养心安神、解毒消肿等,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目录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缩而匍匐,向下生出块根及纤维状须根,块根通常2-3,朱红色,纺锤形,长3-5厘米,径3-6毫米。茎直立,高约30厘米,钝四稜形,具槽,密被平展白色长柔毛。叶通常基出,稀有1-2对茎生叶;基出叶为单叶或三裂或为羽状复叶,具柄,柄长2.5-10厘米,被长柔毛,单叶时叶片为长圆状椭圆形,长2-8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钝或圆形,基部心形至圆形,边缘具圆齿,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带紫色,两面密被或疏被长柔毛,稀有变无毛,通常具细皱,三裂叶或羽状复裂叶的顶裂片最大,卵圆形或椭圆形,与单叶等大或较小,侧裂片或侧小叶卵圆形,其余与单叶相同;茎生叶具短柄,叶片披针形或狭卵圆形或狭椭圆形,通常比基出叶小,其余与基出叶相同。
轮伞花序4-6花,疏离,组成长7-13厘米顶生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苞片椭圆状披针形,小,一般比花梗短,全缘,被短柔毛;花梗长约3毫米,与花序轴被长柔毛及具腺微柔毛。花萼钟形,长7-9毫米,背面常染紫色,外面沿脉被长柔毛,余部被腺体,萼口边缘被缘毛,内面满布微硬伏毛,二唇形,上唇宽三角形,长2.5毫米,宽6.5毫米,先端具小尖突,具3脉,2侧脉具狭翅,下唇比上唇长,长3毫米,宽5毫米,浅裂成2齿,齿三角形,渐尖。
花冠蓝紫色,长2.5-3厘米,外被短柔毛,内面在冠筒中下部散布微柔毛,冠筒长13-15毫米,喇叭形,基部宽约2.5毫米,至喉部宽达6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镰刀形,先端微缺,向上高举,长9-11毫米,宽约4.5毫米,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倒心形,长4.5毫米,宽7毫米,先端微缺,基部收缩,边缘波状;侧裂片卵圆形,宽2.5毫米。能育雄蕊2,包在花冠上唇内,花丝扁平,长3毫米,药隔长6-10毫米,上臂长约为下臂的2倍,二下臂药室退化,顶端联合。花柱伸出,先端不相等2裂,后裂片较短。花盘前方略膨大。小坚果椭圆形,黑棕色,光滑。花期4-8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部、中部至西部,四川西南部及贵州西部。生于海拔1800-2900米的山坡草地、林边路旁或疏林干燥地上。
生长习性
云南鼠尾草的开花时间持续较长,3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其花期,初花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下旬,盛花期为5-7月中旬,末花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花序开花天数可持续30-50天,单花开花天数为5-8天,同一花序上不同的花开花时间相隔1-6天。
云南鼠尾草的开花进程为:花无固定的开放时间,整个白天都有开放,其中上午阳光照射1小时时开放较多。花葶从抽出可见到第一朵小花开放通常需要2-3个周的时间,花萼裂片展开,露出弯曲状花冠,花冠逐渐由白色变成蓝紫色,同时,花冠筒不断长长,先端逐渐膨大。→花冠二唇形展开,花柱从上唇瓣先端伸出,柱头二裂→花冠颜色继续加深,柱头二裂明显并向回反卷曲,花药已开始散粉,但整个雄蕊群仍藏于上唇瓣中→柱头反卷加剧,雄蕊伸出上唇瓣→柱头颜色加深,雄蕊开始萎焉→花冠、花柱枯萎,花萼宿存→约1个月后果实成熟,每个宿存的钟状花萼内有四枚小坚果。
主要价值
云南鼠尾草的根中含有许多化学成分,如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亚甲基丹参醌、隐丹参酮等,其具有与丹参相似的药理活性,功效为活血祛瘀、凉血止血、养心安神、解毒消肿等,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