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安鎮
雲安鎮位於重慶市雲陽縣,位於雲陽新縣城東北42公里的湯溪河下游谷地,地跨湯溪河兩岸,四面銜山,幅員面積1.2平方公里。位於北緯31度03΄28˝,東經108度51'15˝。雲安鎮是一個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工業古鎮,古名湯溪(一說永安)。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扶嘉率眾鑿井煮鹽,開城鎮發展之始。約在唐宋時期形成街市,有主街一條,小巷數條,除熬鹽廠房外,有居民近百戶,為食鹽生產、運銷服務的商號10餘家,其間歷經多番興衰。雲安鎮是三峽工程移民搬遷大鎮。搬遷涉及7個居委會,64個居民小組,與雲陽鎮遷往42公里以外的新縣城。 [1]
目錄
歷史雲安
雲安鎮是一個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工業古鎮,古名湯溪(一說永安)。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扶嘉率眾鑿井煮鹽,開城鎮發展之始。約在唐宋時期形成街市,有主街一條,小巷數條,除熬鹽廠房外,有居民近百戶,為食鹽生產、運銷服務的商號10餘家。北宋熙寧四年(1071)為安義縣治,成為今縣北工業、商貿重鎮。明朝末年戰亂,熬鹽工人逃亡,商業急劇萎縮,居民避亂他鄉,城鎮瀕於消亡。
清順治元年(1644),戰亂初平,恢復產鹽,逃亡鹽工、居民漸歸。康熙十六年(1677),城鎮恢復到唐宋時期水平。乾隆三十六年(1771)後,江西、湖北、陝西、湖南等省陶、郭、周、林等10姓人集資到雲安開發鹽業,工場規模擴大,成為全省有名鹽場。鹽業興起,帶動糧油、棉布、食品、百貨、屠宰、醫藥各業漸次繁榮。街道發展為黃洲、江西、陝西、公平街等11條,民居從沿河、沿鹽灶周圍向四面擴展。清朝末年,全鎮工人、居民5000餘人,商號300餘家,為川東重要工商業城鎮,人口超過縣城。
進入民國,城鎮建設進一步發展。抗日戰爭中,川鹽第二次濟楚,刺激鹽業迅猛發展,工人和居民增至近萬人,商號近500家,公用設施有郵電所1家,鹽工診療所1家,中藥鋪7家、西藥鋪1家,私立中學1所,小學3所,教職工共70餘人,學生1000餘人。
解放後,雲安由鄉級鎮發展為區級鎮,轄八個居委會,107個居民小組,無農業人口。到2000年,全鎮有中學2所,小學3所,幼兒園1所,在校學生3450人,教職工322人;醫院2所,病床147張,醫護人員168人;1000座電影院1家,說書茶社6家,敬老院1所,工商企業100餘家,行政事業單位20餘個,人口1.4萬。名勝古蹟有全國第一座實驗性斜張橋、玄天宮、白兔井、宋邵雍宣講《易經》故地演易台、學山石、紀念扶嘉的龍王廟、佛家寺廟滴翠寺等遺蹟。
沉睡在長江里的"千年鹽都"
兩千多年前,漢高祖劉邦的大將樊噲在雲安射獵,追逐一隻白兔時,竟發現了一口鹽泉,於是劉邦命當地隱士扶嘉掘井汲滷煮鹽,從此拉開了雲安汲滷煮鹽的歷史帷幕。今天,這裡的一大部分已隨着三峽工程蓄水沉入了水中,只有少部分珍貴的建築被整體地搬進雲陽新城保存了下來。雖然雲安古鎮從地理上消失了,但在所有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心中,雲安永遠存在。白兔指路,漢王煮鹽論雄。
雲安鎮,位於重慶東部的"長江上游第一縣"雲陽縣內,距縣城37公里。這裡曾經有過一座依山傍水、古樸悠深的古鎮--雲安古鎮。想象中,順着蜿蜒曲折的街巷,徜徉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宛如走進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古色古香的閣樓、綠樹掩映的民居、漆色斑駁的店門、悠閒漫步的老人、追逐嬉笑的孩童……一切都顯得那樣平和,讓人恍如隔世。那古樸蒼老而今風骨猶存的陝西牮樓,那兩三座高聳的煙囪,那傲然橫空的亞洲第一斜張橋和萬古奔流吟唱的湯溪水,都在夕陽里昭示着古鎮曾有的繁華和輝煌。
這裡曾是稱雄巴蜀、名聞遐邇的古鹽都,涌流着世界最古老的鹽泉。雲安汲滷煮鹽,以"白兔井"的誕生為標誌。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為招收巴、蜀人定"三秦",率樊噲由東鄉(今宣漢縣)入朐忍縣(今雲陽)募兵招賢。樊噲在雲安射獵,見一白兔,逐而射之,白兔負傷逃入草叢。樊噲撥草尋覓,發現石縫中有一股鹽泉緩緩流出。劉邦與隱士嘉相遇洞口,嘉勸劉邦早定三秦大業,高祖知嘉志在扶翼,賜嘉姓扶,令扶嘉掘井汲滷煮鹽。扶嘉使民在湧出地表的自然鹽泉周圍,用土石圍築成井口,向下挖掘,直到滷水湧出,建成了雲安第一口鹵井--白兔井,從此拉開了雲安汲滷煮鹽的歷史帷幕。
扶嘉去世後,其女依囑順鹵脈增掘九口鹽井,井鹽產量逐步擴大。此後,人們陸續開鑿數百鹽井,最多時達185口。據考古發掘發現,雲安鹽井不下500口,整個古鎮就坐落在廢井之上。許多井在使用若干年後,或因滷水改道,或因滷水變淡,或因山洪浸灌而被廢棄。只有白兔井歷經二千多年而滷水豐溢,直到1987 年,鹽廠使用萬縣高峰濃鹵後才壽終正寢。白兔井為雲安鹽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白兔井也是中國最古老、使用壽命最長、保存最完好的大口徑淺井,在我國的鹽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歷史沿革
1898年設雲安鎮。1997年,面積2平方千米,人口1.6萬,轄津口、大院壩、杉樹林、箭樓、江西街、演易台、紫金橋、衙門口8個居委會。2006年轄杉樹林、大院壩、箭樓、演易台4個社區。2009年,將原毛壩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雲安鎮管轄。區劃調整後,全鎮共5個社區、6個村,面積64.46平方千米。鎮政府駐黃桷丫(原毛壩鄉政府駐地)。 附:毛壩鄉位於雲陽縣北部,距雲陽鎮12千米。轄白水1個社區,毛壩、銅鼓、三塆、大華、新建、翠田6個行政村。雲(陽)奉(節)公路過境。 [代碼]500235241:~001白水社區 ~201毛壩村 ~202銅鼓村 ~203三灣村 ~204大華村 ~205新建村 ~206翠田村 [沿革]民國中後期屬雲安鎮,1952年置毛壩鄉,1961年改公社,1988年改鄉。1997年,面積67.4平方千米,人口2.3萬,轄毛壩、李家、銅鼓、古松、雙星、三灣、坪陽、白水、鄢家、柏青、大華、虎嘯、紅勝、新建、後六15個行政村。2002年9月25日,毛壩鄉政府駐地由毛壩村6組遷至白水村2組(渝府[2002]158號)。2006年行政區劃調整後,毛壩鄉轄原毛壩鄉和原南溪鎮翠田村所屬行政區域。共6個行政村,1個社區,面積62.2平方千米,總人口23118人。鄉政府駐黃桷丫(原毛壩鄉政府駐地)。2009年撤銷毛壩鄉。
行政機構
雲安設有雲安鎮黨委、鎮人大主席團和鎮人民政府為鎮級黨政機構,鎮機關工作人員26人,有黨委書記(兼人大主席)、鎮長各1名,副書記2名,人大副主席1名,副鎮長3名。8個居民委員會,17名居委幹部。
雲安移民
隨着經濟體制改革、本地資源的枯竭和三峽工程搬遷的影響,到目前除雲陽縣水泥股份公司就地後靠外,其餘企業或遷往他鎮或實施改制,形成大量人員就業困難。全鎮現在救濟人口2593人,救濟金達174.4萬元,其中低保對象2269人,補差額147.3萬元,精簡退職老職工定期救濟對象161人,救濟金15.8人。
雲安鎮是三峽工程移民搬遷大鎮。搬遷涉及7個居委會,64個居民小組,純居民按92年庫調需搬遷2466戶8205人,房屋18.4萬平方米,將與雲陽鎮遷往42公里以外的新縣城。鎮政府採取鼓勵移民戶自己組織到雲陽新城建房、聯建商開發建房和政府建小戶型公房的辦法,於99年開始將居民遷建到新城雲安小區。
雲安移民小區位於新縣城中部,東臨水庫路,南接中環路,北鄰水庫公園和文化休閒長廊,北有望江路貫穿小區。現小區已建成房屋80多幢,40多萬平方米,有門市1000餘個,大型批發市場兩個,第三人民醫院、民德小學、滴翠中學、外國語實驗學校坐落其中。內有休閒廣場兩個,是一個以人為本,以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的舒適、優美、安全、文明、休閒、商貿為一體的現代新型小區。按縣城規劃小區主要發展汽配、汽修、旅遊和商品批發。雲安人在這裡繼續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