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雲山椆常綠喬木,高達25米;小枝無毛。葉常密集在枝頂,長橢圓形至倒披針狀長橢圓形,長5-12厘米,寬1.7-3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沿葉柄下延,全緣或頂部有2-4對鋸齒,兩面近同色,無毛,側脈不明顯,10-13對;葉柄長0.5—1厘米。殼斗杯形,包圍堅果約1/3,直徑1-1.5厘米,高0.5-1厘米,被灰褐色絨毛;苞片合生成5-7條同心環帶;堅果倒卵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直徑((0.6-)1—1.5厘米,長1.7-2(-2.4)厘米,無毛;果臍略突起。果熟期10月。

目錄

形態特徵

常綠、落葉喬木,稀灌木。冬芽具數枚芽鱗,覆瓦狀排列。葉螺旋狀互生;托葉常早落。花單性,雌雄同株;雌花序為下垂柔黃花序,花單朵散生或數朵簇生於花序軸下;花被杯形,4-7裂或更多;雄蕊與花被裂片同數或較少,花絲細長,花葯2室,縱裂,退化雌蕊細小;雌花單生,簇生或排成穗狀,單生於總苞內,花被5-6深裂,有時具細小退化雄蕊,子房3室,稀2或4室,每室有2胚珠;花柱與子房室同數,柱頭側生帶狀或頂生頭狀。殼斗(總苞)包着堅果一部分稀全包堅果。殼斗外壁的小苞片鱗形,線形,鑽形,覆瓦狀排列,緊貼或開展。每殼斗內有1個堅果。堅果當年或翌年成熟,堅果頂端有突起柱座,底部有圓形果臍,不育胚珠位於種皮的基部,種子萌發時子葉不出土,染色體2n=24。[1]

栽種技術

主要用播種,繁殖法、分櫱法亦可,9—10月間,當總苞蟲浸死後再行陰乾及沙藏至翌年春播。

條播行距為20cm,覆土2—3cm,秋播者應適當加厚至4—5cm,每畝用量150—200kg,小苗主根發達,為促發鬚根,可在幼苗長出2—3片真葉後,用利鏟將其主根在20cm深處切斷,以後栽時應儘量多留根系。僅對太長的主根適當進行修剪。適當深栽可提高成活率。

為安全起見,對較大規格的苗木最好帶土球移栽,並在落葉後至萌動前進行,在幼樹階段可適當密植,或與其它樹種混交,以造成側方庇蔭的條件,待幼樹長大後再進行間伐,使其獲得充足的光照。在大面積山區綠化時,可採用直播造林,一般採用穴狀蔟播,播前整地,穴徑約25cm,每穴播5—7粒種子。

生長環境

栓皮櫟喜光,常生于山地陽坡,但幼樹以有側方庇蔭為好。對氣候,土壤的適應性強。能耐-20℃的低溫,在pH4-8的酸性,中性及石灰性土壤中均有生長,亦耐乾旱、瘠薄、而以深厚、肥沃、適當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壤土和沙質壤土最適宜,不耐積水。幼苗(1-5年生)地上部分生長緩慢,地下主根則迅速生長,以後,枝於生長逐漸加快。栓皮櫟在生長季節,由於水分等條件的變化,能有1-3次新梢生長,栓皮櫟總的生長速度中等偏慢。深根性,主根明顯,側根也很發達,成年樹根達6-7m,故抗風力強,但不耐移植。萌芽力強,易天然萌芽更新。壽命長。

分布範圍

產咸豐、宣恩。除雲南外廣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日本也有。生於海拔600-1400米的山坡、山谷雜木林中。種子含澱粉;樹皮和殼斗含鞣質;木材供橋樑、建築用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