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
雲計算 |
中文名稱: 雲計算 |
雲計算,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進入可配置的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計算等資源共享池,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這些資源便能夠被快速提供。是分布式計算、並行計算、效用計算、網絡存儲、虛擬化、負載均衡、熱備份冗餘等傳統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是一種新興的商業計算模型。[1]
目錄
概念的提出
2006年8月,谷歌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會首次提出「雲計算」概念。2009年,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雲計算的定義和內涵。NIST認為,雲計算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的,只需最少管理和與服務提供商的交互,就能夠便捷、按需地訪問共享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和服務等)的計算模式。根據NIST定義,雲計算具有按需自助服務、廣泛網絡接入、計算資源集中、快速動態配置、按使用量計費等主要特點。NIST定義的三種雲服務方式是:①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為用戶提供虛擬機或者其他存儲資源等基礎設施服務。②平台即服務(PaaS),為用戶提供包括軟件開發工具包(SDK)、文檔和測試環境等在內的開發平台,用戶無需管理和控制相應的網絡、存儲等基礎設施資源。③軟件即服務(SaaS),為用戶提供基於雲基礎設施的應用軟件,用戶通過瀏覽器等就能直接使用在雲端上運行的應用。
形成和發展
早在雲計算概念提出之前,亞馬遜已經在公司內部進行了雲計算部署實踐。亞馬遜設計了雲服務(Amazon Web Service,AWS),這項服務主要是把平時閒置的IT資源利用起來。在隨後的時間裡,亞馬遜陸續推出了包括彈性計算雲(Elastic Compute Cloud)、數據庫服務(Simple DB)等近20種雲服務,逐漸完善了AWS的服務種類。2007年,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推出藍雲(Blue Cloud)服務,為客戶帶來即買即用的雲計算平台。2008年,谷歌推出Google Chrome平台,發布以谷歌應用程序為代表的基於瀏覽器的應用軟件,將瀏覽器融入了雲計算時代。微軟緊跟雲計算步伐,2008年在其開發者大會上提出了全新的雲計算平台計劃,並於2010年正式推出了自己的雲計算平台(Microsoft Azure),主要目標是為開發者提供一個平台,幫助開發可運行在雲服務器、數據中心、Web和PC上的應用程序。2008年,IBM與無錫市政府合作建立了無錫軟件雲計算中心,開始了雲計算在中國的商業應用。隨後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企業參與到雲計算應用行列。百度、阿里、騰訊、浪潮等國內企業紛紛布局雲計算,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開始提供不同層面的雲計算服務。
雲計算的快速發展及其廣闊前景引起了眾多國家政府的高度關注,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和地區都紛紛通過制定戰略和政策、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應用等方式加快推動雲計算發展。我國政府對雲計算也極為關注,積極布局發展。2010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雲計算定位於「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隨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關於做好雲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範工作的通知》,確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五個城市先行開展雲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範工作。2015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雲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2017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雲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指出到2019年,中國雲計算產業規模將達到4300億元,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雲計算服務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雲計算在製造、政務等領域的應用水平顯著提升,成為信息化建設主要形態和建設網絡強國、製造強國的重要支撐,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意義和影響
雲計算能夠提供可靠的基礎軟硬件、豐富的網絡資源、低成本的構建和管理能力,是信息技術發展和服務模式創新的集中體現。在雲計算模式下,軟件、硬件、平台等信息技術資源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使用者,有效解決政府、企事業單位面臨的機房、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系統運維難、成本高、能耗大等問題,改變傳統信息技術服務架構,推動綠色經濟發展。
雲計算引發軟件開發部署模式的創新,並為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催生出強大的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將重塑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