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互花米草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學名:互花米草

拉丁學名:Sporobolus alterniflorus

(Loisel.) P.M.Peterson & Saarela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亞 綱:鴨跖草亞綱

目:莎草目

科:禾本科

屬:鼠尾粟屬

種:互花米草

命名者及年代:(Loisel.) P.M.

Peterson & Saarela,2014

互花米草(hù huā mǐ cǎo),學名: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是禾本科鼠尾粟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由短而細的鬚根和根狀莖組成。根系發達,布於地深可達100厘米。植株莖稈堅韌、直立,莖節具葉鞘,葉腋有腋芽。葉片互生,長披針形,具鹽腺,葉表有白色粉狀的鹽霜出現。圓錐花序小穗側扁,兩性花;子房平滑,花葯成熟時縱向開裂,花粉黃色。3-4個月即可達到性成熟,其花期與地理分布有關。 源產北美大西洋沿岸,中國1979年開始迅速引種,取得了一定的生態和經濟效益,但也帶來了一系列危害。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1]

目錄

互花米草形態特徵

互花米草是多年生草本,地下部分通常由短而細的鬚根和長而粗的地下莖(根狀莖)組成。根系發達,常密布於地下30厘米深的土層內,有時可深達50-100厘米。植株莖稈堅韌、直立,高可達1-3米,直徑在1厘米以上。

莖節具葉鞘,葉腋有腋芽。葉互生,呈長披針形,長可達90厘米,寬1.5-2厘米,具鹽腺,根吸收的鹽分大都由鹽腺排出體外,因而葉表面往往有白色粉狀的鹽霜出現。

圓錐花序長20-45厘米,具10-20個穗形總狀花序,有16-24個小穗,小穗側扁,長約1厘米;兩性花;子房平滑,兩柱頭很長,呈白色羽毛狀;雄蕊3個,花葯成熟時縱向開裂,花粉黃色。

種子通常8-12月成熟,穎果長0.8-1.5厘米,胚呈淺綠色或蠟黃色。3-4個月即可達到性成熟,其花期與地理分布有關,互花米草在北美的花期一般是6-10月,在南美是12月到次年6月,在歐洲是7-11月。有些地方,互花米草並不開花,如新西蘭和美國華盛頓州的Padilla海灣。

互花米草生長環境

互花米草對氣候、環境的適應性和耐受能力很強,從亞熱帶到溫帶均有廣泛分布,對基質條件也無特殊要求,在黏土、壤土和粉砂土中都能生長,並以河口地區的淤泥質海灘上生長最好。同時,互花米草是一種典型的鹽生植物,從淡水到海水具有廣適鹽性,適鹽範圍是0%-3%,對鹽脅迫具有高抗性。其高度發達的通氣組織可為地下部分輸送氧氣以緩解水淹所導致的缺氧,而且這種作用存在群體效應,每天二潮及每

潮浸淹時間6小時以內的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 互花米草通常生長在河口、海灣等沿海灘涂的潮間帶及受潮汐影響的河灘上,並形成密集的單物種群落。其適生通常受與高程相關的一系列環境因子的影響,因此互花米草的適生往往有一定的高程範圍。在其原產地,互花米草在灘涂上的適生範圍是從平均海平面以下0.7米至平均高潮位;在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的Willapa海灣,互花米草的適生範圍是平均低低潮位以上1.75–2.75米,而人工移栽可使互花米草在MLLW以上1米處存活。其適生的緯度跨度相當大,從記錄到的最高分布緯度為英國北部的Udale海灣,最低緯度為赤道附近的巴西亞馬遜河口。

互花米草分布範圍

互花米草原產於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在北美,從加拿大的魁北克一直到美國佛羅里達州及墨西哥灣,沿海各州均有分布;而在南美,互花米草零星分布於法屬圭亞那至巴西RioGrande間的大西洋沿岸。截止到2008年的200年來,由於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互花米草的分布區域已經從其原產地擴展到歐洲、北美西海岸、新西蘭與中國沿海。

互花米草繁殖方法

互花米草具有極高的繁殖係數。互花米草穗粒數最多可達665粒,每平方米互花米草可結種子幾百萬粒。種子秋末成熟脫落後保持休眠狀態至翌年春天,而且成熟的種子能隨風浪、海潮四處漂流,遇合適的海灘位置和較好的立地條件能自行萌芽。除有性繁殖外,互花米草還可利用根狀莖擴散來擴大種群。

一般來說,有性繁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種群擴散和拓殖,當互花米草進入新生境後,主要依靠營養繁殖來擴大分布並最終連接成片。互花米草是一種C4植物,光合效率高,生長迅速,生產力高,種群密度高,群落生物量大,競爭性強。截止到2008年在中國尚未發現本地的天敵和其他制約因子可以控制互花米草種群增長和擴散。

互花米草物種危害

互花米草(3張) 互花米草由南京大學仲崇信教授等於1979年引入中國,旨在彌補先前引進的大米草植株較矮、產量低、不便收割等不足。1980年試種成功,隨之廣泛推廣到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和山東等沿海灘涂上種植。

互花米草被列入世界最危險的100種入侵種名單。

變成害草,表現在: ⑴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影響灘涂養殖; ⑵堵塞航道,影響船隻出港; ⑶影響海水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並誘發赤潮; ⑷威脅本土海岸生態系統,致使大片紅樹林消失。

互花米草防治方法

⑴人工及機械清除效率低。使用塑料薄膜使其窒息死亡,埋葬或是反覆焚燒能達到90%的消滅率。但是這種方法比使用除草劑貴且在實際操作中會碰到很多問題。例如這些塑料薄膜也許會被潮汐帶走。因此該方法只適用於較小的區域範圍。其秧苗或幼株可以採用挖除的方法。在北愛爾蘭曾成功挖除的最大植株直徑為50厘米。而試圖挖除較大一些的植株群沒有成功。其它正在研究的控制手段有蒸汽處理法。

⑵除草劑通常只能清除地表以上部分,對於灘涂中的種子和根系效果較差。一次性施用除草劑精吡氟禾草靈和吡氟乙草靈(蓋草能)能達到90%以上的殺滅率,但是若想完全清除該雜草則需要反覆噴施。

⑶生物防治如光蟬被認為是有效的。

參考來源

  1. 互花米草,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