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五雲山,是西湖群山中的第三座大山,海拔三百多米。據說因有五色雲彩盤旋山頂,經時不散而得名。也有的說,山頂真際寺內有五口井(今只剩下三口),水井中看天上雲彩倒影,形狀各有不同,故名。實際上是山的位置處在錢塘江和西湖兩水相夾之間,水汽充沛;山上山下溫差明顯,形成山地雲,經強烈陽光照射,便呈斑斕的彩霞[1]

中文名稱:五雲山

地理位置:杭州西湖區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門票價格:免費

著名景點:日耀峰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浙江省杭州市

適宜遊玩季節:全年

目錄

基本信息

山腰有涼亭,留有楹聯「長堤劃破全湖水,之字平分兩浙山」。逼真寫出了山景動情處。山頂有建於五代的真際寺遺蹟。除了三口古井外,還有一株五人合抱、樹齡已達一千四百年、高達二十一米的銀杏樹,號稱「杭州古樹第一號」。

由五雲山頂翻越十里琅碭嶺,過龍井獅峰,可至上天竺、靈隱。雲棲地處西湖西南五雲山麓,相傳五雲山飄來的彩雲常在此棲留,故名雲棲。五代時建有雲棲禪院。

明末,淨士宗高僧蓮池大師重振山門。清康熙、乾隆二帝再三來游,屢有評題。其中有日耀峰、寶刀隴、青隴泉、聖義泉、金液泉與壁觀峰等雲棲六景。

人文

五雲山古稱龍口山、慶雲山,在桐廬分水鎮南隅,距縣城37公里。山不高,古木成林,風景幽絕。相傳唐元和年間山頂五色雲起,時人以為吉兆,改山名為「五雲」。

唐代狀元施肩吾曾在此讀書,山東麓建有「玉尺樓」,豎一石碑,上鐫刻「唐狀元施東齋先生讀書處」。樓旁池塘名「洗硯池」,池中施讀書時種植的荷花,因花瓣和荷葉上沾有施洗硯時灑上的墨水,人稱「墨點荷花」。此處被後人視為讀書人的吉祥地,歷代都辦有學校,今分水中學即設此。

名人題詞

《清明五雲山龍井村遊記》

溪子/文

余常思游五雲山而不得閒,至清明,方得空,恰昨雨霽,今晴方好,遂背囊而發。

早九點,即達九溪。但見車水馬龍,熱鬧如集市,人聲鼎沸,喧鬧歡快之聲不絕於耳。余登山心切,無暇多顧,遂過五雲山牌坊拾階而上。

初,山茶遍野,古樹林立。少行百米,即有絕美別墅隱于山中。蛇形而上,再行數百米,則汗流浹背、氣喘不已。稍歇再行,過竹林,至山頂,有一寺,曰:真際寺。有千年古樹立於寺正門前,以木柵圍之。但見綠苔披樹身,翠葉滿新枝。

入廟,香霧繚繞,佛音淨心。轉左門進左庭,有天井幽然,古樸純真。左庭亦有一左門,出門則別廟至五雲山背。見青石鋪路,蜿蜒不知所蹤,遂踏歌而行。山背多陰涼,又少上行,山風習習,寒氣襲人,頗感不適,然沿途多奇石怪木,山泉鳥鳴,其樂亦無窮矣!

約行三刻,至三叉口,察路標,問遊人,乃知龍井村游趣多也。遂擇路而行,沿途山茶喜人,採茶人絡繹不絕。至山腰得見一竹亭,登之,四面乘風,耳聰目明,遠望有房白而美,樓雅而精,車多緩行,人流如織,龍井村乃盡收眼底矣。及至山腳,有微鳴聲入耳,漸行愈大,惑而覓因。近一篷布房,突奇香襲鼻,入房而視,值一嫗炒茶於此,乃豁然開朗,其香乃茶之香也,其聲乃機器之聲也。

此嫗年五十有餘,着衣樸素,細觀發有白,臉潤而紅,睛清而明。嫗炒茶之餘不甚忙碌,且好客而健談,遂邀余坐而品新茶。嘗聞明前茶貴不可求,且餘年少家貧,未嘗飲之,今有幸受嫗之邀,心喜而諾。嫗執壺奉茶,初以水至杯半,余持杯用鼻微品片刻,遂加水至杯七分,且等茶溫可飲。

余疑而問:「奈何以龍井名是村哉!緣此村有井曰龍井乎?」嫗笑而答曰:「非也,此村乃以形而得名,群山繞村似龍,孤村處山谷若井,是以龍井為名也。」蓋今始知「龍井」名之由來也。

少頃,可飲。遂持杯微呷,頓覺舌底生津,喉中微潤,暖流沁入心脾。嫗又曰:「此茶頭杯濃郁,稍澀苦,第二及第三杯可謂完美也。」及加水品至二、三杯,茶清香而淡雅,微甘而寬潤,始知然也。

適逢二遊人至,其一女,三十有餘,其一洋人,五十有餘,自珠海來杭游,路過此房,有購茶之意,嫗遂邀之同飲。待品茶畢,時至亭午,一行四人,出房數十米,同至嫗家。家有樓房,倚山而建,美輪美奐。身處庭院,清靜優雅,心情舒暢。嫗有一子,已過而立,隨友圍坐而言笑。嫗子膝下有女,正值垂髫,乖巧可愛,勤學愛問。

居有頃,珠海之二友購斤許明前茶,以饋友與獨飲。女子問余曰:君喜茶甚,何不購些許?吾謂之曰:余得地利,他日可購也。已而,別嫗及家人,輾轉而回。晚與珠海之友同餐於浙大青芝塢,後徒步至岳廟,因其二人慾賞演出於西湖印象,遂別。晚八時方回舍。

敬愛的毛主席一九五五年來杭州,曾登五雲山一游,並留下七絕一首:

五雲山

五雲山上五雲飛,

遠接群峰近拂堤。

若問杭州何處好,

此中聽得野鶯啼。

山上有千年銀杏一株,不過七十年代曾被野營的中學生不慎用火燒過,部分枝幹被毀。銀杏的後面是真際寺,不過僅存殘餘了。

龍井茶葉的產地就分布在西湖西南的獅峰、龍井、五雲山、虎跑山和梅家塢一帶。

蓋今人喜以攝像存佳境,而余樂以文記所游,此各有所喜,各有所樂也,然吾可樂吾所樂至何時也?曰此生也。為詩一首以作結:

清明踏春尋芳碧,

五雲山頂有真際。

至若龍山繞村井,

靜雅淡香品真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