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鳳山
位置
五鳳山位於博山區石馬鎮橋東村村北。東臨黃紅峪、鳳凰山,西面有一南北走向的山谷,谷底曾有青石板鋪成的一條山路,過去,曾是石馬通往博山的交通要道。傳說孝婦顏文姜為了孝敬婆婆專程到石馬泉擔水,走的就是這條路。
命名
說起五鳳山名的來歷,有人說,古時曾有五隻鳳凰落在柏樹上,所以取名五鳳山。也有人說,明朝時,有一年,石馬地區鬧蝗災,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害,老百姓只好祈禱神靈救助消災。災害過後,有五位年輕女子,齊心合力,自願捐款在山腰建了一座小廟,以感謝神靈。這是山上建設的第一座廟宇。為紀念這五位女子的功德,後人將此山取名「五鳳山」。
簡介
五鳳山有四個山峰組成,南面三個山峰並列,北面一個,中間是一片窪地,俗稱「八畝窪」。主峰海拔581.7米,狀似青螺。
在五鳳山南側的石馬和莊路北面,橋東村建了一座青石牌坊。四根龍鳳石柱,牌坊頂上兩柱之間雕有二龍戲珠,正中向陽面刻有三個行書鎏金大字「五鳳山」。過牌坊向北,攀登130多級石階,即可到達五鳳山山門。門南石階前有一對巨型石獅,高2米有餘。迎面有一石碑,碑上刻有一篇「五鳳山碑記」,對山中風光、建築作了簡要介紹。
山門東側有一小廟,面積十餘平方,稱做「靈官祠」。在東面柏樹叢中還建有「萬壽宮」,宮內塑有「南斗」「北斗」諸壽星神像,是近年的新建築。近幾年,山上又有了王母宮、萬壽宮、財神廟等新建築。
山門前建有一個方形露台,長寬各約6米,高約4米,周圍有磚砌花牆,上復青百長條。
山門為二層建築,東西長約9米,分三間,無梁璇頂,寬6米左右,南北均出廈,各有4根紅漆木柱,石鼓、蓮花柱礎。山門南面兩側木柱上有一對聯曰:「一樓高聳慈航閣霧出雲飛天地外;兩亭相峙八仙居談經說道畫圖中」。山門內兩側原有兩尊巨大的門神,一個是素甲銀盔手持方天劃戩的平遼王薛仁貴,一個是圓睜雙目高舉鋼鞭的鄂國公尉遲敬德。可惜門神已在文革中被毀壞。
山門門樓之上建有「慈航閣」。此閣僅1間,聳立於門洞之上,是南海大士觀音菩薩的香火之處。門洞西側有一木梯,登梯而上,有一拱型小門、僅能容納一人進出。閣內觀音菩薩神像坐南面北,神龕兩邊有一對聯,上聯「紫竹林中觀自在」,下聯」白蓮台上現如來」。此聯皆用僧像組字,或坐、或站、或臥、或蹲,俯仰自然。
進山門便來到廟群院中,院落為長方型,東西狹長,約70米,南北不足30米,紅磚鋪地。山門迎面為玉皇宮,此宮建於兩層石台之上,宮前的一層石台長寬約6米,前有石階9級,從石台至宮門有石階7級。玉皇宮東西三間,長約10米,南北寬5米左右。
在玉皇宮東邊相距約10米是三清宮,此宮坐北面南,原塑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神像,是道教祖師香火處,但是現在的三尊神像卻是釋迦牟尼、老子和孔子,顯現出三教合流的跡象。
西邊是純陽宮,又叫「呂祖殿」,供有八仙之一呂洞賓塑像。據說呂洞賓道術頗深,又樂善好施,經常幫人祛病消災,有求必應。因此,這裡曾有一個時期香火很盛,求籤問病者絡繹不絕。玉皇宮、三清宮、呂祖殿三座大殿一字平列,左右對稱。庭院東西兩邊還分別建有三聖宮和藥正殿,三聖宮坐東面西,藥王殿緊靠呂祖殿,與三聖宮相對。
山門兩側分別建有會仙、聚仙兩座木構造涼亭。涼亭東西長約7米,寬4米餘,外層由12棍木柱支撐,蓮花柱礎。內層有木柱4根,木柱間圍以近1米高的磚牆,牆上是木格窗扇,窗扇之上有圍板,上有彩繪。亭頂覆以青瓦,涼亭四角飛檐翹起,由木雕龍頭挑出,四周有12個木雕垂珠。山門西面的會仙亭是民國時期的建築,東面的聚仙亭是近年來模仿會仙亭新建的。
五鳳山廟群整個建築東西對稱。院內有井泉兩眼,各深丈余,一在玉皇宮石台之下,一在山門之下,均以園孔方形青石箍口,上有木蓋。泉水從石縫中滲出,久旱不枯,可供飲用。院內有柏樹9株、國槐2株、柿樹3株。另有兩株油梗分列於呂祖殿兩側,直徑約30厘米,在石馬地區是不多見的。院東側的一株古柏,獨立於高台之上,干分三枝,人稱」三星樹」。樹下有石桌兩張、石鼓十餘個。
從正院西南角出小門,便來到另一院落,院北面有正房三間,側房兩間,南面瓦房三間,另有廚房等數間。原是廟中道士的住所,現由護林看山人員居住。在此院外西北角有一株桑樹,聳立於柏樹林中,樹周圍砌石以護之。此樹直徑近40厘米,主杆高4米餘,上分4杈。此樹品種特殊,人稱「花桑」。樹杆挺直而光滑,樹葉呈葫蘆狀,可入藥。
在建築群東面山坡之上有一株國槐,干曲枝茂,懸根露爪。數百年來,飽經風霜。這裡人稱「槐樹台」,民間曾傳說,有一童子進山砍柴,在此樹下遇到兩位老者對弈,便立於一旁觀看,樂而忘返。至棋局結束,收拾回家,鄉人多不相識,談起身世,已隔數代。直到此時,他才知道是在山上遇到了神仙。[1]
參考文獻
- ↑ 藏民神山五鳳山,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峽谷開滿鮮花如世外桃源,搜狗, 2021-07-02 07: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