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五華山地處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平鋪鎮,方圓四平方公里,距離蕪湖市中心52公里車程。五華山歷史底蘊豐厚,位于山腰的隱靜寺始建於晉,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相傳地藏王在尋找修煉佛法的住處時,見此山脈形似五龍戲珠,故起名為「五華山」,地藏王「先主五華,後主九華」把五華山和九華山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兩者系稱姊妹山。

目錄

歷史底蘊

五華山歷史底蘊豐厚,位于山腰的隱靜寺始建於晉,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隱靜寺由杯渡禪師親手創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為他的修佛道場,也因此,五華山又稱為「隱靜山」。「隱靜禪林」是繁昌的古「十景」 之一,其在我國的南傳佛教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很高的地位,被佛教界和民間奉為「江東第二禪林」,至今,每逢地藏王觀音的生日和圓寂日等重大佛事活動,朝山拜佛的香客駱驛不絕,一天可以達到數千、甚至上萬人。李白、張孝祥等歷史名人都在五華山留有詩句佳作,相傳至今。

名人評價

唐代詩人李白《隱靜寺》詩云:「我聞隱靜寺,山水鳴奇蹤。岩種朗公橘,門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錫還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這首詩描寫的,正是離繁昌國家AAAA級馬仁奇峰風景區僅20公里,位於繁昌平鋪鎮境內的五華山的美麗景觀。

文化積澱

五華山風景秀麗,並同時擁有豐富的人文、宗教文化積澱,在繁昌乃至蕪湖的諸多旅遊資源中,都可謂得天獨厚。五華山又名隱靜山有碧宵峰紫氣峰等五座主山峰,最高海拔279米,該山「峰秀、水清、石怪、洞奇」,山體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2%,其中著名的「 五華竹海」面積約1000多畝,蔚為壯觀。五華山境內還有「地藏王足印」、「觀音岩」、「金魚泉」等十多處自然景觀,山腳下則有五華水庫,水面面積有90餘畝,水體清澈,與五華山構成山水資源統一體。

佛教文化

地藏王和五華山

相傳地藏王來到繁昌縣平鋪鄉的五華山上,他坐在一塊石頭上,遙望四周,覺得此山風水甚好,是塊寶地,心裡打算就在這座山上修行。於是他環視四方,數數山巒中小山凸有多少。他數來數去,只有九十九個,長嘆一口氣,口中念道:「這山凸只有九十九個,如夠一百整數就好了。」這話被在一旁休息的放牛娃聽見了。小放牛娃笑了笑:「師傅,您數錯了,您屁股底下坐着一個,加起來不正好是一百嗎?」地藏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哦,是,是!正好一百。」地藏王很羞愧,心想:我連一個放牛娃都不如,怎麼有臉面在這裡修行呢?於是,他決定重新尋找修行道場。不久便找到了九華山,終於修行成了正果,被後世佛門子弟稱為菩薩。

名人青睞

五華山人文歷史豐富,李白蘇軾莜成大吳芾張孝祥楊堯臣張佑等一批名人雅客游巡於此,留下多篇墨寶,給五華山歷史文化添上燦爛一筆。、

旅遊線路

五華山景區主要分三個部分,佛教歷史文化旅遊、森林旅遊與生態探險旅遊。目前,已整修接待遊客的主要是佛教歷史文化的旅遊線路。

以下介紹一些佛教歷史文化旅遊線路的景點。

主要景點

五華山由碧宵峰桂月峰紫氣峰行道峰鳴磬峰五座主峰,以及鳳凰峰等三座配峰組成,最高海拔279米。五華山以「峰秀、水清、石怪、洞奇」而著稱,山體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2%,其中「五華竹海」面積有一千餘畝,蔚為壯觀,境內現有「青獅白象」、「地藏王足印」、「神仙洞」、「觀音岩」、「金魚泉」、「猴子洞」、「牛龜朝山」等自然景觀,位于山腳的五華水庫,水面面積90餘畝,容量47萬立方米,是小二型水庫,她三面環山,賦予了五華山山清水秀的優美景色。

隱龍橋

傳說,朱洪武造好了南京城牆,帶着文武大臣、太子、皇孫到紫金山登高覽景,群臣的話使朱元璋心花怒放。「好是好,就怕紫金山上架大炮」一個皇太子脫口而出。朱洪武看了他一眼,令隨行賞了他一個桔子。回宮後,馬氏娘娘知道了皇兒說出那番話後, 又吃了父皇的桔子,毛骨悚然,因為她知道那是「剝皮抽筋」的暗示,有殺身之禍。在千鈞一髮之際,遵照母后的吩咐,皇太子化裝成平民,攜帶銀兩,騎上寶馬從花園後門逃走。

朱洪武得到此消息後,急差御林軍追趕,追到新林鋪馬頭街,快到官山頭的地方時,皇太子聽見陣陣馬蹄聲,轉頭見後面旌旗飄飄,煙塵籠地,便棄馬前躍,躲到路邊一座拱橋下面,這樣才得以躲過御林軍的追趕。

五華山隱靜禪林的和尚,聽到御林軍來抄廟屠僧的誤傳,老和尚為了保護眾僧徒的性命,下令放大火自焚廟宇,御林軍見五華山廟宇已毀,太子又找不到,回京城交不了差,官差們一合計,於是就地解散,自奔家門。官兵走後,太子出來一打聽,「隱靜禪林突然間大火沖天,廟宇盡毀,僧尼全逃,一片廢墟。」太子欲哭無淚,又回到橋下,一頭碰死在橋襠里。太子是龍子龍孫,因此,後人便將這座橋叫做「隱龍橋」。[1]

隱靜寺

潮溝有個叫朱文殊的人,信奉佛法,有一天,杯渡途經他家中,休息過後便拿自己的袈裟裹着銅片扔向空中,袈裟就飛了起來,杯渡隨着袈裟一路到隱靜山,這個時候,袈裟就停落了下來,此時,一個牧童剛好路過看到此情此景,誤以為是一隻白鶴飛了過去。杯渡對牧童說:「與汝有緣,當嗣吾法」,然後杯渡就住在山上了,起法號為龍安大師。傳說,杯渡禪師在建寺時,所需物品都是從木、米、油、鹽四池中取來的, 裡面的東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隨之,隱靜寺成為了杯渡禪師在五華山傳播佛教的道場。

隱靜寺在宋代改為普惠寺,明代又恢復為隱靜寺。在這裡,修煉出許多得道和尚、佛門大師。有文字記載和民間公認的有名僧名尼、杯渡、地藏王菩薩、朗公、嚴和尚、圓滿大師、妙義禪師、法海和尚等。

晚唐詩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隱靜寺便是四百八十寺之一。

杯渡禪師,南北朝劉宋時代僧人,冀州人,出生、姓名均不詳,距今1500年。據《佛祖通載》描寫:「神僧杯渡,初出冀州,如清狂者,挈一木杯,渡水必乘之,因號焉。」

現任住持釋觀圓法師

安徽五華山隱靜禪林主持

蕪湖市繁昌縣政協常委

蕪湖市繁昌縣佛教協會會長

蕪湖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大九華山觀音峰念佛堂堂主

隱靜禪林的僧眾能嚴格要求自己,住持釋觀圓法師更是能從自我做起,率先垂範,能自覺帶領寺院僧眾認真學習黨的宗教政策,學習宗教教規、禮儀和佛教學識,樹立法制意識,自覺貫徹落實《宗教事務條例》,依法辦事,依教規辦事,成立了隱靜禪林依法活動管理小組,寺院內多處懸掛了《宗教事務條例》和《安徽省宗教事務管理辦法》、寺院燒香拜佛儀規、寺院僧尼須知等宣傳展板。五華山隱靜禪林為叢林寺廟,分上中下三個相對獨立的寺院,上下相距3華里,由住持釋觀圓統一進行管理,多年來,隱靜禪林積極開展創建活動,以創建促進各項管理,加強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管理和教職人員備案管理,落實管理制度,不斷提升寺院管理水平,目前,道場管理各項制度齊備,自身建設完善合理,成為我縣一處清淨莊嚴的佛門勝地,在我縣佛教界發揮了表率作用,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良好典範。2013年隱靜禪林住持釋觀圓法師被評為蕪湖市優秀宗教教職人員。在發展上,統籌安排,目前山頂正殿及其附屬殿、食宿房屋已經基本建設完成。計劃下期發展重點是中間山腰的觀音殿改成擴建工程,規劃設計已經通過,土地也辦理完成,現正在修建施工便道,積極籌備材料,明年正式開工建設。待山腰大殿建成後,再考慮對山腳的隱靜寺大殿進行翻建,以形成整體寺院統一規劃,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教風端正,活動有序。

隱靜禪林目前有僧尼六人,是目前繁昌縣寺院中出家僧眾最多的,在教風建設上,住持法師能以身作則,潛心修行,平時寺院的管理很嚴厲,對出現的一些不如法的現象,如極個別僧人偷吸香煙等,都能給予及時嚴格的批評,責令立即改正錯誤,拒不悔改的,逐出山門。在安排各項活動中,都能夠做到事先通報,與當地鎮政府、村委會及時溝通,互相配合,特別是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節,當天來隱靜禪林燒香拜佛的信眾可達數萬人,我們都按規定,上報到縣公安局,縣委統戰部、縣宗教局和鎮政府,由公安、交警、縣統戰部、宗教局及地方政府有關人員現場維護秩序,保證整個活動安全有序進行。 熱心公益慈善事業,積極服務社會

公益慈善是佛教界的優良傳統,隨着隱靜禪林佛教事業的發展,在公益慈善事業上的投入也穩步增長,充分體現了佛教徒「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高尚情操。近些年來,為汶川、玉樹等災區進行了捐款,並多次組織僧眾為災區人民祈福。在當地也逢過年過節率領弟子捐資捐物給當地敬老院、平鋪鎮困難兒童,多年來一直資助兒童助學活動,2014年還被評為繁昌縣陽光愛心志願者協會優秀會員。

李白詩碑

隱靜寺

我聞隱靜寺,山水多奇蹤

岩種朗公橘,門深杯渡松

道人制猛虎,振錫還孤峰

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

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隴西成紀人。十三年(754年)秋後,游宣城、南陵、青陽、秋浦;寶應元年(762年)逝於當塗,時年六十二歲。一生創作大量詩篇,歌播盛唐之音,描寫壯麗山河,善於從民歌和神話中吸取營養,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歷朝都有其詩文集刊刻流傳。

千年古道

1800年的歷史滄桑,1800年的風雨洗禮,鑄就了今日的千年古道,這條道途上曾留下過眾多佛教高僧的足跡,史料記載的有杯渡禪師、地藏王菩薩、法海和尚、名尼、圓滿大師、朗公、妙義禪師等。

關於這條古道還有一個悽美的傳說……

其他景點

傳說神牛、靈龜同去朝拜地藏王,各自都想搶個早朝,以示佛心誠篤,得到地藏王的賞識,給予引薦,渡往極樂世界。神牛途中貪睡,醒來後自知落後,便奮蹄狂奔,以致牛蹄踩到了靈龜的背上,留下一個永不消失的蹄印,而神龜的身體則陷進了地底,只剩龜頭露在外面,形成了今天的神牛蹄印與龜頭翹首石。

觀音庵(觀音岩)觀音庵,從前人們都稱呼「觀音岩」。因為庵堂後牆是碧霄峰的懸崖,觀音菩薩的神龕,就是石壁雕刻而來的。關於觀音庵,有一個傳說……

相傳在元豐年間有一個書生上京趕考,途中不知路該怎麼走,此時,又突降大雨,情急之下,書生跑到一處石崖邊躲雨。朦朧間,看到一老嫗, 便向她詢問進京的路,老嫗話音剛落,忽見雨停天開,可是老嫗卻不知去向。書生此時心想:「莫非菩薩顯靈?若真如此,請菩薩保佑我金榜題名」。結果,這個書生真的考中了狀元,他便還了願,在石壁上雕刻了幾尊菩薩像,我們今天看到的觀音菩薩的神龕就是當時雕刻的,也就是著名的江南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金鬣魚泉 相傳,當年印度神僧杯渡修建廟宇時,所用物資皆出自這些池裡。欲說這是神話,可是至今木池裡仍能隱約看到飄着半截木頭……最為神奇的是池裡還生活着一種小魚,它們粗不過小拇指,長不過二寸,在這泉水裡異常活躍,把它們移居到另一個地方,卻怎麼也養不活。至於為什麼取名金鬣魚,你仔細觀察下它們便會找到答案,是不是發現金魚背上的花紋和馬鬣很相似呢?據查史料,在別處還沒發現類似金魚品種。

仙人靠背 地藏王經常在靠椅山後面嶺頭路邊坐臥休息,在石頭上,留下一個側身如臥的印記,傳說在此處坐臥閉目養神,有健身祛病功能。

地藏王腳印 地藏王菩薩剛來中國時,並不是直接到九華山去的,而是先到了平鋪的五華山。忽然有一天,地藏王在定中看見遠方有九座蓮峰高聳,祥雲彌散,更適合做修行的道場, 於是就動身去了九華山。他是從五華山一步跨到九華山去的,九華山的拜經台可以看到他的另一隻腳印,剛好一左一右。因此有地藏王菩薩「先主五華,後主九華」之說。

青獅白象 地藏王菩薩來五華山修煉佛法後, 如來佛祖非常器重他,命青獅元帥、白象將軍親自為地藏王當護衛神。青獅白象深感責任重大,便一左一右,密切地注視着一切,不讓任何妖魔越雷池一步,確保地藏王坐禪空間,純化歸真。

地藏王正殿 地藏王菩薩,又稱金喬覺(公元630—729年),生於新羅國王族。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喬覺時年二十四歲,出家剃髮為僧。唐代的中國佛教,如日麗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羅、高麗、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金喬覺出家後,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

地藏王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即傳說的地藏王菩薩誕辰之日,各地前來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

五龍寺 相傳,地藏王在尋找修煉佛法的住處時,見此山脈形似五龍戲珠,故起名為「五華山」,後來建寺廟予以紀念,即稱之為「五龍寺」。

五龍塔

竹海 五華竹海面積約1000多畝,進入這裡,四周是一片綠色的海洋 ,毛竹、楠竹、紫竹各具其點,競相蓬勃。在這竹的海洋,樹的濃蔭里,整個山體顯得鬱鬱蔥蔥,令人興趣盎然,流連忘返。

竹類植物四季青翠、挺拔雄勁、瀟灑脫俗、婀娜多姿、虛心有節、不畏霜雪,具有多方面的觀賞特性。根據竹子之地下莖有散生、叢生和混生型之分,及地上竹子有大、中、小型之別;還有青、黃、綠、紫、麻之色;更有方、圓、異之類。在圓林造景藝術中可以形成疏密有致,別具一格的景致,或與其它植物,或與山、石、水等相配成景,無不相宜。

在竹的海洋里暢遊,你會深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

相關視頻

五華山旅遊景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