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五月采蕨正當時(閻新華)

五月采蕨正當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五月采蕨正當時》中國當代作家閻新華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五月采蕨正當時

五月,山巒吐翠,形同拳頭一樣的蕨就「鶴立雞群」了。人們渴望嘗鮮,便尋覓於密林河谷之間,耐心採擷嫩綠的蕨。說到采蕨,在我的家鄉遼源,烏龍山是最好的去處。

《辭書》曰:「蕨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山野草地里。嫩葉供食用,根莖可制澱粉。全株入藥,有解熱、利尿作用。」正因了蕨有食補藥補之功效,故此人們對它情有獨鍾。

蕨菜為山珍,入饌歷史悠久。小時候,每年五月,我們便尾隨長輩進山融入采蕨隊伍。童年時山上的蕨很多,尤其是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過後,樹林裡、溝壑旁就秀出了密匝匝、齊刷刷的嫩蕨。采蕨發出的清脆聲,新蕨釋放出的野香味,給我們帶來了難以名狀的喜悅。家鄉人食蕨有兩種方法。一是用開水炸後蘸醬吃;二是切段炒着吃。無論哪種吃法,都飽含着苦澀與滑膩,一如我們童年枯寂的生活。逢蕨菜生長旺季,可先在家生火燒水,後上山采蕨,蕨採回來,水也滾開了。秋後,農家割柴都是枯老的蕨杆。

1973年春天,供銷社牆上張貼出收購蕨菜的廣告。廣告介紹:蕨菜可出口到日本,能換回小到生活日用品,大到四輪拖拉機。於是,成人撂下地里活、學生丟了課本上山采蕨。家家戶戶都將鹹菜缸、泔水缸倒出來,把采來的蕨菜加上大粒鹽按在缸里醃製起來,靜候供銷社收購。可期待的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精心醃製的蕨菜根本就沒人來收購,村民們以蕨賣錢、易物的美夢成為泡影。那年,蕨菜給山里人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和感傷。從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都在懷疑:蕨根本不具備《詩經》中所譽的儒雅書生之氣、濟難於貧苦眾生之品行。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昔日的食不飽腹已成過往。「三高」的亞健康不為小眾,人們就看準了蒲公英、車前子、芨芨菜的藥用和食用價值,寧願吃糠咽菜、苦中作樂。在集市,一斤蕨菜價格堪比兩斤豬肉,仍然搶手。在酒店,蕨菜扣肉、素炒鮮蕨、蕨菜菌湯,被列為招牌菜品。春節走親訪友,人們還將使用防腐劑醃製的蕨菜當作饋贈佳品。消費市場蕨菜價格上揚,山中蕨菜日漸稀少,上市的蕨菜品質也遠不及先前那般整齊、茁壯了。

昨天回鄉,我爬上了童年采蕨的山坡。五月,踏青采蕨人數不少,但收穫甚是可憐。野餐者將吃剩的食物連同五顏六色的包裝物肆意丟在山上,原本翠綠的山林滿目瘡痍。我完無了采蕨的興致,便與一位牧牛的老農搭訕。老農講:前些年這裡的蕨菜還不少,這幾年時興吃蕨菜,采的人就多了,連剛出土的嫩芽都被摳走了。前些年山上有成片的刺嫩芽樹,聽說刺嫩芽炒雞蛋好吃,有的人還把樹給挖走了。

我帶着遺憾打道回府,內心滿生疑慮。人類無愧為雜食動物,葷素皆可入口。若不是國家出台對動物的保護政策,現在很多動物可能已經在地球上消失。動物保住了,有些植物面臨的處境也不容樂觀。就說這蕨吧,它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無需人類耕耘灌溉,卻供給人類以食補藥補。如果人類不加以珍惜和保護,它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呢?

五月采蕨正當時。年年有五月,但願年年五月都有蕨。[1]

作者簡介

閻新華, 吉林省東遼縣人,中國作家交流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