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井莊鎮柳溝村

井莊鎮柳溝村位於延慶區井莊鎮,古稱鳳凰城。村民402戶、1110人。鄉村旅遊是村裡的主導產業,特別是以火盆鍋為核心的「豆腐宴」更是香飄京城,許多到周邊景點遊玩的市民都慕名來此。[1]

2008年度「北京最美的鄉村」。北京美麗鄉村聯合會會員村。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中文名稱:柳溝村

開放時間:全天

門票價格:免費

所屬城市:北京市延慶區

所屬國家:中國

目錄

特色飲食

作為延慶區火盆鍋的發祥地,柳溝村結合古城資源和新開發的三色豆腐:美容養顏的黃豆豆腐、滋補養腎的黑豆豆腐、清熱袪火的綠豆豆腐,創出「鳳凰城–火盆鍋–農家三色豆腐宴」品牌。「火盆鍋」特點是以素為主,葷素搭配,油而不膩。四周配以具有農家特色的三個輔鍋,三個小碗,六個涼菜,取三羊開泰、四平八穩、六六大順之意。另外在這裡,您不僅可以參觀豆腐製作流程,遊人到這裡可以採摘、垂釣、騎馬,還可以推碾子、轆轤等,體驗當地的民俗風情。三年來已吸引遊客100萬人次,「鳳凰城-火盆鍋-豆腐宴」一躍成為京郊知名的民俗游品牌之一。「豆腐宴」不僅富裕了柳溝人,還帶動周邊農民共同致富,相關的豆腐製作、果品採摘等產業迅速發展。「有心處處皆富路」,柳溝人沒有優勢創造優勢,把一個在農村都不起眼的「火盆鍋」變成了發家致富的「聚寶盆」。

歷史文化

柳溝與鳳凰城

  柳溝的豆腐宴很有名,其實柳溝的鳳凰城歷史更悠久,名氣更大。柳溝,在《明實錄》、《宣鎮輿圖說》、《延慶縣誌》等都有記載。柳溝位於居庸關正北、八達嶺北偏東一點,三地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居庸關距柳溝為長邊)。這樣的地理位置,在冷兵器時代該是多麼重要。

早在宋遼時,柳溝就是戰場。成吉思汗登上汗位的第6年(公元1211年),他就率軍經此地伐金。明初,蒙古也先、韃靼等部先後進犯關內,都是取道柳溝進攻八達嶺或居庸關長城。嘉靖四十二(1563)年,蒙古騎兵5000人進犯宣化府,一路勢如破竹,攻下隆慶(即今延慶縣城)和永寧城,下一個目標是岔道城,大同總兵劉漢拚死力戰。蒙古騎兵遂由柳溝轉攻虎皮寨,再攻張家堡時天降大雪,這才撤兵退回關外。崇禎十七(1644)年3月,李自成率農民軍克宣化、岔道,攻八達嶺關城。但八達嶺地勢險要,防禦嚴密,農民軍久攻不下。李自成遂命北上攻柳溝,然後分兵圍攻居庸關。居庸關在兩路夾擊下失陷,總兵馬岱自殺。農民軍出了居庸關,一路凱歌衝進北京城。柳溝建城最早的記錄是在嘉靖二十二(1543)年,此前蒙古俺答、朵顏部屢犯宣(化)、大(同)府。隆慶元(1567)年俺答再犯大同,穆宗皇帝"詔嚴戰守",於是,"柳溝築城,周長三百一十八丈,高三丈五尺。"翻開京郊地圖,我們可以看到,長城從八達嶺迤邐北上,經柳溝轉向西北,到延慶東界的火焰山(即九眼樓)與東南——西北走向的外長城交匯。據《北京文史資料精選·延慶卷》介紹,當年這段長城沿線有30多座城堡,其中保存較好、價值較高的有延慶、永寧、岔道、雙營等。據村中老人說,柳溝古城古井、古樹、古廟眾多,還有兵營遺址。有清一代,長城已不再是邊防屏障,古城漸成遺蹟。近代以來,兵燹、戰亂頻乃,古城屢遭摧殘。十里八村的鄉民,將城牆磚拆下來,人抬肩扛、大馬拉小車運,一座周長數里的城牆變成了各家各戶的房基、院牆甚至豬圈、茅廁。    查遍史料並無"鳳凰城"這一名稱。網上有文章說,從高空俯瞰,柳溝古城像一個展翅飛翔的鳳凰,所以取名"鳳凰城"。民間有個說法:朱元璋做了皇帝,巡幸北方,走到柳溝,見此地山清水秀,遂上山細品景色。朱皇帝見柳溝古城形似一隻鳳凰,於是賜名"鳳凰城"。柳溝古城像不像鳳凰,今已無法觀察。朱皇帝是否來過柳溝也無史料考證,即使他來過,能見到尚未建成的鳳凰城嗎?朱皇帝、李闖王是否來過鳳凰城,誰也說不清,有位歷史名人確曾來過柳溝,還留下了優美的詞作。他就是清初大才子納蘭性德。納蘭性德是清康熙初年人,當朝名相明珠是他的父親。納蘭性德自幼聰慧,又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他通經史、工書法、精詩詞、擅丹青、習騎射,16歲殿試賜進士出身,授一等侍衛。只可惜一代才子只活了31年,康熙二十九(1690)年因病去世。《清史稿》上說他"嘗奉使塞外有所宣撫",即康熙皇帝常派他到塞外巡視,安撫邊關將士。康熙二十一(1682)年,他23歲時奉旨巡邊宿柳溝。有感於柳溝秋景填詞一首:

柳溝曉發

何處焠吳鈎,一片城蕪枕碧流。曾是當年龍戰地,颼颼,塞草霜風滿地秋。

霸業等閒休躍馬,橫戈總白頭。莫把韶華輕換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廢丘。

詞的大意是:秋天的早晨,詞人又要上馬出發了。眼前是昔日的古戰場,哪裡是焠礪寶劍的地方?古城荒蕪了,只有碧流、霜風和滿地的塞草。躍馬橫戈建立霸業,到頭來也是垂垂老矣!千萬別把寶貴的年華換了功名利祿,那些荒涼的墳丘,埋葬了多少豪傑!鐫刻着"柳溝曉發"的詞碑就樹立在柳溝村旁。這清新秀雋的詞句,人生苦短的感懷。

柳溝城位於明陵之後,是明代南山路邊垣重要軍城,在延慶縣城東南20里井莊鄉南3里。明嘉靖三十年(1551)置守備,嘉靖四十五年(1566)置南山路參將。隆慶元年(1567)築城,統兵6500名。崇禎十年至十三年(1637~1640)升陵後總兵。清順治八年(1649)裁參將。 [3]

為防禦蒙古韃靼,嘉靖二十二年(1543)宣府巡撫都御史王儀奏請在金陵之後修築一道邊牆。詔下禮部行欽天監來相風水,相者謂:在九節(一節大約5里)之外,無傷龍脈,可以修築。王儀乃委口北道僉事程綬董工修築。南山路邊垣自紅門,西至岔道羊頭山,東至四海冶火焰山,全長160里。柳溝城正在這道邊垣線上,紅門在柳溝西面。紅門東西建墩14座,紅門西5墩:名將台墩、大紅門墩、小紅門墩、小張家口墩、川口墩;紅門東7墩;名虎皮墩、東二墩、東三墩、東四墩、東五墩、東六墩、桅竿山墩、桃木沖墩、老虎窯墩。墩牆相連,四海冶有警,舉炮火頃刻可達居庸關。守把紅門官軍監視南北通道,(紅門通德勝、賢莊、灰嶺三口)誠拱護陵京之切務。南山路邊垣雖是用土夯築,但修得非常美觀。大約此時柳溝城建得很小,致有後來隆慶年之建。

嘉靖二十七、二十八兩年(1548、1549)韃靼俺答十萬騎進犯媯川,大肆殺掠,官軍不守隆慶州城而去守紅門口。嘉靖三十年(1551)於柳溝置守備一員,建守備署。「各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即參將,總鎮一方者為鎮守,即總兵。」柳溝由於地位重要,由守備升參將,又由參將升格為總兵。

嘉靖四十五年(1566)宣鎮置南路參將一員,駐柳溝城,轄岔道、柳溝、榆林三堡及南山各隘口。南路參將也叫南山路參將,為宣鎮七參將之一。(另外六參將為北路獨石、馬營參將,東路永寧參將,上西路萬全右衛參將,南路順聖蔚參將,中路葛峪堡參將,下西路柴溝堡參將。)改柳溝守備署為參將署。

《延慶州志》說崇禎十六年(1643)置陵後柳溝總兵,總兵名王國臣。第二年明朝就滅亡了。根據崇禎九年(1636)清兵進入獨石口,從延慶南山破居庸關、昌平,迫京師,陷保定南十二城,俘人畜十八萬而去。應是這次戰爭後柳溝即置總兵。1998年4月5日延慶縣文物管理所在榆林堡發現一「制勝台」石匾。該匾原在一家農民墳前當供桌,石匾呈長方形,高0.38米,寬0.55米,厚0.12米。中間「制勝台」三字為雙勾楷體字,每字高12~350px,寬10~325px。上款為崇禎十三年八月吉旦。下款為欽差統領榆林等處副總兵都督陳九皋、欽依右翼協中部守備指揮僉事馬。

《日下舊聞考》2465頁引《保邦十策》說「東歷東山口迄黃花鎮,西曆南山口迄鎮邊城,若左右翼之衛腹心然。陵後柳溝南控長陵,北鎮獨石,東歷四海冶,西曆岔道,又若左右腋之擎後背然。向設南山兩協,一駐柳溝,一駐榆林,布置頗密,惟是兩協勢不相下,恐畫地自委。今議改協為鎮,總兵仍駐柳溝,居中調度。改東協為左翼,駐四海冶,以防陵東,與黃花鎮策應。改西協為右翼,仍駐榆林,以防陵西,與鎮邊城策應。有警則宣鎮總兵堵御外邊,陵後總兵防守內地,又與陵前總兵(駐昌平)聯絡,於東西紅山各口設防,天壽宛如泰山屹立於中央,而四維之矣。」陵後柳溝總兵當置在崇禎十年至十三年(1637—1640)之間。

明代設總兵官二十員,為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延綏、寧夏、甘肅、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湖廣、廣東、浙江、福建、山東。總兵官、副總兵無品級,率以公、侯、伯都督勛戚充之。南方一省還合不上一員總兵,彈丸小村柳溝置有總兵,可見延慶地理位置之重要。柳溝城在延慶職官品級最高,延慶知州為五品,永寧知縣為七品,總兵是一品官。

《宣鎮圖說》柳溝:「隆慶元年(1567)建城,周三百一十八丈,高三丈五尺,門四。萬曆二十四年(1596)復增北關,周一百八十五步,高二丈五尺。四十三年(1615)磚甃。」《宣府鎮志》載,柳溝「西南沙河,東北平坦,乃南山適中之地。其護口墩與塔兒峪極沖,西灰嶺次沖。」

《宣鎮圖說》又說:「柳溝鄰近屯地,咸系居庸關延慶衛所轄,邊以里芻牧甚饒,草可無蓄,而糧料不可不備,必兵食兩足,庶保無虞。內駐參將一員,坐營一員,標兵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步兵丁一千二百九十名,馬騾駝六百二十六頭只。本城邊界,其西灰嶺次沖,山險可恃,敵騎不通;塔兒峪極沖,但柳溝當其前,永寧躡其後,雖沖亦何患焉。操守所屬把總三員,軍丁六百九十四名,官下正馱馬五匹;內西灰嶺把總一員,分領軍丁二百五十名,馬一匹;塔兒峪把總一員,分領軍丁二百五十名,馬一匹;其餘軍丁、操守與巡捕、把總管領亦駐柳溝,以備防禦。雖然將貴知兵,將不知兵,以卒與敵也。故孫子云: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也。」是時共計駐兵一千九百八十四名。

萬曆四十二年(1563)胡思仲任懷隆兵備道,其東路管糧運副杜齊名《南山志總論》對南山路論述更為清楚:「南山者,東路之南也,東路之南則腹里矣。乃以聯城列墩以為邊者,以其一帶之邊為防護山陵耳。夫各路不守而後急東路,東路失據而後急南山,南山急而本城何為哉?據邊城起四海冶之火焰山,西抵懷來南之合河口,無論斷崖峭壁幾二百餘里,即本地為牆者亦百二十餘里矣。又南北適與昌平相對峙而兵表里,故所謂大小紅門、東西灰嶺,則皆是蔽山陵之後以名之者也。為營城二十四,為寨九,為樓百有八十,為台又百八十八,腹背相倚,守者不患無險矣,參將所轄操守、千總、把總以及坐營官兵各備焉。首尾聯絡,守者不患無將矣。顧額軍前不具論,就近經制所載六千五百有奇,馬騾駝總之不下九百九十三匹頭。中間除塘撥走遞外,尚有六百四十餘匹頭。近雖迫於援遼軍馬挑選之苦,所存者倘無虛冒,一牆之外,別無分土,乘障邀擊非所事也耶。沿邊如海字口、謊炮兒、韓家口、灰嶺、柳溝、大小紅門等處最稱衝要,防禦尤宜加意焉。火焰山之旁所不接薊鎮之邊者,桃樹庵百丈牆耳,往時三鎮(宣、薊、昌)推諉,經數十年無肯任者,非難於牆,為難於守也。近倚宣鎮完局矣。然臨事必三鎮共力同心,庶幾無失,萬一可虞詎可獨責宣鎮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