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亞蘭島人(紀錄片)原圖鏈接來自 西東網 的圖片

亞蘭島人》拍攝於1931年,公映於1934年,特點在於這是一部有「劇情發展」的紀錄片。亞蘭島是愛爾蘭西海岸一個荒涼偏僻的地方,影片展示了這裡的居民一些零碎卻有「戲劇性」的生活場景,片中最著名的段落是島上居民在小船上用魚叉獵捕鯊魚,其實這種危險的勞作方式半個多世紀前就「失傳」了。 弗拉哈迪這種手法,在今日美國國家地理協會出品的諸多探險類紀錄片中倒不難見到。《亞蘭島人》被很多人批評為是一部「虛構紀錄片」,但還是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1]最佳影片。

目錄

劇情簡介

弗拉哈迪來到愛爾蘭三個島嶼中最大的一個,這裡距倫敦只有15小時的車程。由於水源充分,他們決定把這裡作為拍攝地點。島上沒有摩托車,沒有電影院,也沒有任何奢侈的東西。但土壤對當地人來說比金子還寶貴。弗拉哈迪從倫敦請來一位專家教居民用魚叉捕鯊魚。亞蘭島人的祖先曾經這樣捕魚,但到弗拉哈迪拍片時早已改用蒸汽輪船了……

導演介紹

上世紀20年代,拍攝北極或南極甚至非洲土著的探險電影非常流行。但是,弗拉哈迪第一次把游移的鏡頭從風俗獵奇轉為長期跟蹤一個愛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現他們的尊嚴與智慧,關注人物的情感和命運,並且尊重他們的文化傳統。弗拉哈迪所開創的這種拍攝模式直到今天仍為紀錄片工作者所尊奉。

1884年2月16日,羅伯特·弗拉哈迪出生於美國密歇根鐵山腳下,父親是位探險家。弗拉哈迪回憶說:「當我長到十幾歲時,總盼望着同父親一起探險,我們常常一走就幾個月,夏天劃着小船,冬天穿着雪鞋。」1896年,弗拉哈迪跟隨父親來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區開採金礦,他喜歡這裡天然的原始狀態。後來,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的礦產學院,但沒能畢業。據說學校認為弗拉哈迪沒有成為專業礦業者的資格。大學時代也並非沒有收穫,他學會了拉小提琴——這是陪伴他一生的愛好,也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弗朗西斯·哈賓達。

後來,弗拉哈迪三次去北極探礦,旅程的最後弗拉哈迪確實發現了一些鐵礦,但開採價值微乎其微。他獲得的唯一獎賞是加拿大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處小島。他想把探礦中拍攝的膠片剪輯成一部探險影片。就在將要完成的時候,從桌子上掉下的煙頭把膠片點燃了,弗拉哈迪也被燒傷。唯一幸運的是,他保住了生命。膠片燒掉了,他決定等到春天再一次去北方。

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拍攝計劃直到1920年才在法國皮毛商雷維永兄弟的贊助下實施。這一年,他已經36歲。

哈德遜港的一間小屋是弗拉哈迪的住所,他找到優秀獵手納努克一家作為主要拍攝對象。第一場拍攝的就是獵海象,拍攝前,弗拉哈迪對納努克說:獵捕海象時如果有任何情況干涉了我的拍攝計劃,一定要放棄捕殺;記住:我要的是你捕象的鏡頭而不是它們的肉。

其實,當時愛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經不用魚叉,而是用步槍。為了拍到更為原始的場景,納努克才用他爸爸的方式獵捕海象。弗拉哈迪在後來的影片中一再重複這種拍攝方式[2],讓人們用父親或祖父的方式表演生活,商業的侵入、人與人的矛盾都被他擋在攝影機鏡頭之外。電影史家稱弗拉哈迪為浪漫主義者。

視頻

亞蘭島人 相關視頻

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閉幕,華人導演獲「最佳影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真正原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