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如何入侵土耳其的

亚历山大入侵土耳其

来自网络的图片

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如何入侵土耳其的1859~1863年间,俄国侵略军在锡尔河流域和楚河流域一带进行频繁的军事“侦察”,攻占和破坏浩罕边境的堡垒,不断缩短锡尔河碉堡线和西伯利亚碉堡线之间500多公里的缺口。1860年齐麦尔曼上校率领2000人从维尔内堡出发,于8月26日攻占了托克马克(附近就是著名的碎叶),9月4日攻占了皮什佩克(比什凯克今吉尔吉斯共和国首都苏联时期的伏龙芝)。[1]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俄国农奴制改革。资产阶级要求开拓商品输出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市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俄军在1863年完成了对高加索的军事征服,镇压了波兰1863年起义,深入中亚的条件已经成熟。1863年12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发布了联接东西碉堡线以便深入中亚的动员令。1864年夏,切尔尼亚耶夫上校率领2500人从维尔内堡出发,于6月16日攻占奥列·阿塔要塞。另一方面,维列夫金上校率领1200人从彼得罗夫斯克出发,于6月25日攻占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圣城土耳其斯坦(突厥斯坦)。为了实现联接碉堡线的计划,7月底,沙皇政府决定建立“新浩罕线”,该线由楚河到锡尔河的阳尼·库尔干的全部堡垒组成,新晋升少将的切尔尼亚耶夫任司令。切尔尼亚耶夫立即进攻浩罕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奇姆肯特,被浩罕汗国的摄政大毛拉阿利姆库里(艾力木库尔汗)击退。但他在这年10月初乘阿利姆库里撤离之机攻陷该城,从而实现了锡尔河碉堡线和西伯利亚碉堡线的联接,并且继续向南推进,企图一举夺下有10万人口的中亚最大城市塔什干(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未能得逞。同年10月7日,俄国和清政府在塔城签定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俄国取得了44万平方公里的新领土,基本确定了俄属中亚的东部边界。为了“安抚”英国等西方国家,俄国外交大臣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哥尔查科夫或者翻译为戈尔什科夫)公爵于1864年11月21日发出《戈尔察科夫通告》,竭力为俄国在中亚的侵略活动辩护,诡称奇姆肯特是俄军向南推进的“地理极限。”

不到半年,俄军再次发动进攻。当时的奥伦堡总督克雷扎诺夫斯基想亲自到前线指挥,但切尔尼亚耶夫为了争功抢先率领2000俄军和12门大炮对塔什干发动猛攻。1865年4月22日夺取了控制塔什干的咽喉要地尼阿兹别克堡,切断了塔什干居民的粮道。俄军把塔什干供水的两条渠道引开,切断了塔什干居民的水源。1865年5月,浩罕抗俄势力的统帅阿利姆库里不幸阵亡。6月28日,经过激烈的巷战后,塔什干沦陷。由于战术失误,武器落后30000守军竟然挡不住1950人的进攻,这次战役使沙俄在中亚的影响力大增。奥伦堡总督克雷扎诺夫斯基明确指示要把浩罕的新汗胡德亚尔汗当做俄国藩臣对待。并说“如果他感到委屈,那就更好办了,这给了我们彻底解决他的借口。”

1865年发生的另一大事件是阿利姆库里的政敌浩罕阿古柏伯克的扶持下,大和卓的曾孙布素鲁克在中国新疆建立的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俄国为了谋取在新疆的利益当年就承认了“哲德沙尔汗国”。此后俄国侵略军的矛头转向布哈拉汗国,沙俄不断挑拨各汗国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有着世仇关系的浩罕汗国与布哈拉汗国的对抗加剧了,当时在位布哈拉埃米尔穆扎法尔丁曾几次大举进攻浩罕,从而大大削弱了布哈拉汗国和浩罕汗国抵抗俄国侵略的力量。接着克列扎诺夫斯基向布哈拉汗国提出在10天内交出不可能筹集到的巨额贡款,布哈拉汗国无力交出,俄军就按原定计划发起了进攻。在1866年5月20日伊尔贾尔的战役中打败埃米尔穆扎法尔丁的军队,然后占领霍占特、乌拉·丘别、吉扎克等城,控制了布哈拉与浩罕的联系通道。1867年7月11日成立了以塔什干为中心的土耳其斯坦总督区(土尔克斯坦总督区),由俄国陆军大臣办公厅主任,曾经担任俄占波兰的总督,号称“半沙皇”的康斯坦丁·彼得洛维奇·考夫曼任总督,从而开始了对中亚诸国征服的决定性阶段。[2]

目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