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交溪,古稱長溪,福建省東部獨流入海河流,是閩東最大河流。上源東溪和西溪均出於太姥山鷲峰山和與浙江省毗鄰的洞宮山脈的浙江省泰順縣和慶元縣。東、西兩溪流經壽寧縣、柘榮縣等地,匯合於福安市城陽鎮湖塘坂,始稱交溪。水流向南經福安市區後,接納茜洋溪、穆陽溪。再流經賽岐、甘棠、下白石等鎮,過白馬港,注入三都澳,流向東海。交溪主幹支流總長433公里,幹流長162公里,交溪的主要支流還有:管陽溪、雙溪、壽寧溪、柘榮溪和七步溪等。[1]

交溪水力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66萬千瓦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興建了許多水利水電工程,大多是以發電為主,結合防洪、灌溉和養殖等綜合利用。

中文名稱: 交溪

別 稱: 古稱長溪

所屬水系: 福建省東部獨流入海河流

地理位置: 中國福建省東部

流經地區: 浙江豐陽、慶元,福建壽寧、福安

發源地: 鷲峰山脈、洞宮山脈和太姥山脈

主要支流: 茜洋溪、穆陽溪、管陽溪、雙溪、壽寧溪

河 長: 162公里

流域面積: 5638平方公里

入海口: 東衝口

目錄

幹流概況

交溪幹流長162千米,主要由東、西兩溪組成,匯合於湖塘坂水文站上游,始稱交溪。水流向南經福安市城關(韓陽鎮)後,接納茜洋溪、穆陽溪。再流經賽岐、甘棠、下白石等鎮,過白馬港,注入三都澳,流向東海。

交溪(古名長溪)是福建省第三大河流。呈扇形分布於境內,源於鷲峰山脈、洞宮山脈和太姥山脈。

水文特徵

徑流

交溪上源西溪河谷自上而下向兩邊逐漸擴大,形成兩個暴雨中心,24小時暴雨均值為220~180毫米。流域內年雨量分布不均,從山區向沿海遞減,平均年雨量為2000~1400毫米。降雨的年際變化也較大,枯水年降雨量只有平均年雨量的60%左右,而豐水年則可達平均年雨量的1.5倍。福安盆地年降雨量1567毫米,多集中在5~6月。

流域內年徑流的分布同年雨量相似,以柘榮、周寧高山區為最大。河川徑流較豐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0億立方米左右。豐、枯年徑流量相差懸殊。夏季多出現較為嚴重的旱情。山洪主要由颱風、暴雨造成,洪水暴漲暴落,沿海地區受洪澇災害影響。據史書記載,在宋代及民國時期,福安縣曾發生過兩次特大洪水和一次因潮水所造成的災害。其中最大一次,城關3天降雨量169.3毫米,最大洪峰流量達12700立方米/秒,縣城被洪水淹沒,房屋倒塌334座,傷亡120餘人,受淹耕地約0.47萬公頃。

泥沙

交溪是閩東含沙量最大的一條河流,據有關水文站測定,其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147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約為62萬噸,每年有大量泥沙流入河中,致使河床逐年淤高。中遊河道可通小木船,下游水面寬闊,千噸海輪趁潮可達閩東著名的商埠和港口賽岐鎮。

潮汐

交溪下游是感潮河段,潮區界可至福安城關。

主要支流

福安市境

交溪的主要支流有:茜洋溪、穆陽溪、管陽溪、雙溪、壽寧溪、柘榮溪和七步溪等。

茜洋溪,在上游稱東溪又名流橋溪,發源於柘榮縣富溪鄉的青嵐崗(一說東源鄉鴛鴦頭村),曲折南流,至宅中鄉西坪村與西溪交匯,至舂臼彎村附近與霞浦交界處的甲溪口出境,稱茜洋溪,然後向南流經福安溪柄注入交溪下游的賽江河段。縣內長29.7公里,流域面積68.68平方公里。

河流總長52公里,境內長20公里;流域總面積402平方公里,境內面積142平方公里。

穆陽溪,發源於浙江省政和縣鎮前,流經周寧縣荷洋及境內社口、穆陽、康厝、溪潭至賽岐鎮廉首村前與富春溪匯合。總長116公里,境內長度46.4公里;流域總面積1389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518平方公里。

寧德市境

三都澳,又名三沙灣,交溪出海水道。在寧德市東南部,距城30公里,為閩東沿海的「出入門戶,五邑咽喉」,海域面積714平方公里。由城澳半島、官井洋、復鼎洋及三都、青山、斗帽、白匏、雞公山等19個島嶼組成。水深波平,腹大口小,能停泊數十萬噸巨輪。10公尺以上等深水域173平方公里,可開發深水岸線72公里,均居世界首位。孫中山《建國方略》稱之為世界「最深不凍良港」。

海灣內有三都深水港及官井洋,古稱三江口、三渡洋、青山洋(俗呼錢門墩),在三都澳水道的東衝口內,位於東經119°48′~119°55′、北緯26°31′~26°40′之間,東連霞浦的東吾洋,西至寧德的復鼎嶼,南接東衝口,北至福安白馬港。總面積88平方公里,有三都、白馬、鹽田、溪南等四大港注入,水深10~15米,地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底質泥沙多礁石,是聞名全國的官井洋黃魚產卵和幼魚育肥的優良場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