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魯迅先生
內容簡介
用青年的眼光看魯迅:只有重讀一次,才知道他有多了不起!看完他的著作,人生的困惑,都有了答案。
魯迅長孫周令飛薦讀並親寫「給青年寄語」!著名魯迅研究專家段國超親自寫序推薦;眾魯迅研究領域大家誠意推薦!
▲多年研究魯迅文學的青年文史作家,結合語文教師職業經驗,遍閱翔實史料,提取重點事件,還原歷史真相,從魯迅的雜文、小說、設計、成長經歷和生活中,還原一個有溫度、極度克制、真性情、幽默、實力寵娃的大先生,與發出「我該如何存在」的魯迅一起走過人生的荊棘。
▲數據化總結、片段化提取,讓年輕人輕鬆進入魯迅的世界
▲以魯迅的人生見證那個時代的無奈和文人的輝煌;以深沉的情感筆墨,酣暢抒寫一代人的心靈世界。
▲裝幀形式上有所突破,在原有內容基礎上加入魯迅周邊著作,呈現一個全面、真性情、柔軟的魯迅。
《親愛的魯迅先生——魯迅傳》作者用細膩的筆觸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真性情的魯迅。寫出了他的孤獨、失敗、無助,也寫出了他的愛情觀、堅韌、輝煌與悲憫。
在敘述魯迅的生平事件時,結合他著作的研究,側重發現魯迅心靈世界,聚焦他的感情與心靈問題,講述魯迅先生與朱安、周作人、許廣平,以及不同時期 的知己,平生最為關注的文學青年等人之間的故事。
在淡忘魯迅的時代下,解讀魯迅先生的心路歷程,這也是我們體悟民族脊樑的純粹與勇氣的入口。
名人推薦
魯迅長孫推薦: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親近魯迅先生,張思哲便是其中這樣的青年。他用屬於年輕人的心緒觸及魯迅的內心世界,創作了這本「魯迅傳記」,提供給大眾了解與思考一個立體的魯迅先生。
——周令飛,魯迅長孫、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
眾魯迅研究領域大家誠意推薦:
張思哲這本魯迅傳記,既有學術性,又有思想性,文字亦比較親切自然,是一本難得的適合當代青年人閱讀的魯迅傳記。
——孫紹振,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
自王士菁著述第一本《魯迅傳》以來,海內外出版的魯迅傳記已不少了。近日,青年文史作家張思哲將有新的魯迅傳記問世,他有稔熟的民風鄉情和青年的悟性、視角寫成的這本魯迅傳記,值得讀者諸君一讀。
——裘士雄,紹興魯迅紀念館原館長,中國魯迅研究會原理事,浙江省魯迅研究會原會長
魯迅是現代中國文學的一杆旗幟,既為旗幟,就容易將其標籤化。事實是,魯迅是人不是神,只有把他還原為人,我們才能觸摸他痛徹的心扉和洞悉他熾熱的情懷。張思哲先生的魯迅傳記,就是在做着將魯迅還原為人的努力,讓我們既看到魯迅高大的一面,也看到他普通的一面,如此,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才是真魯迅,而不是經過化妝的假魯迅。
———安黎,知名作家
這是國內第一部九零後作者撰寫的魯迅傳記,帶有鮮明的青春印記,閱讀它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厚夫,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思哲命里就註定要干一番事業,他對民國文化人物有着頗深研究,尤其對魯迅的研究着實超乎了我的想象。他痴迷魯迅,能夠潛下心來,不斷地反反覆覆的查閱資料,挑燈熬夜,終將一部力作《親愛的魯迅先生》捧給世人,着實,令人眼前一亮,並為之欽佩。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他能堅守文字實屬不易,更重要的是他在自己文字捍衛着文人的尊嚴,同時,他還用自己的文字向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先生致敬。
———冉學東,中國作協會員、閻良作協主席
張思哲的魯迅傳記,是其汗水與智慧的結晶,我們既能從中看到其鍥而不捨的執着精神,也能看到他和而不同的學術素養,值得一讀。
———王衡,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文學的魯迅與現實的魯迅、嚴肅的魯迅與親愛的魯迅、寫實的魯迅與寫意的魯迅,在這本以最通俗文學筆法寫成的書里與我們親切相遇。
——朱中原,文史學者、文學批評家
一千個人眼裡有千個魯迅,本書寫出了一個青年作家眼裡的魯迅,文筆生動,感情豐富,有助於我們尤其是年輕人更好地了解魯迅、傳承魯迅。
——張守濤,文史作家
作者簡介
張思哲,魯迅文學研究者、文史作家。陝西省青年文學會會員,西安市閻良區作家協會會員,九零後作家聯誼會會員。2019年4月出版《五四簡史:晚清90後的崛起》。同月,入選「2019年中國90後文史作家排行榜」前十二名。
書評
段國超(1940年生,湖北省羅田縣人。陝西渭南師範學院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著名魯迅研究專家。著有《魯迅家世》等作品。)
《親愛的魯迅先生——魯迅傳》張思哲 著 張思哲寫畢《親愛的魯迅先生》找上門來,請我寫序,起始,我是堅決不寫。一則我年邁,已無精力寫;二則,給魯迅寫傳的都是對魯迅有專門研究的專家名流,一個年輕人能寫得了嗎?拿來書稿後我就看,想不到我看着看着,幾十萬字的書稿竟然兩天內就看完了。我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心想,這年輕人能行,書稿質量不錯,這序我可以寫了!
魯迅一生只活了56歲。用現在的話來說,他不老,離60歲退休還有4年哩!人生是個旅程,他的人生旅程不算長,但卻很曲折。
他,1881年在紹興出生,紹興是他的人生起點;他生命的最後10年在上海度過,上海是他的人生終點。這中間卻有八個停腳點:1898年到南京上學;1902年到1906年在日本(仙台、東京)留學;1909年回國到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教;1910年到紹興府中學堂任監學;1912年應蔡元培邀請到南京任教育部部員;隨之教育部遷北京,又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和僉事;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校教務主任等。其間,在北京有14年多,時間最長。
1898年,他在南京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上學期間,讀《天演論》(譯本),接受進化論的思想,這成為他早期乃至前期世界觀的主導部分;1906年在日本留學期間,棄醫從文,他的世界觀不僅是進化論,他的人道主義和個性主義思想也表現得十分突出;1927年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期間,經歷廣州國民黨政府發動的「4·15」反革命政變和白色恐怖,密切接觸共產黨人和進步書刊,這一階段在思想上認識到進化論的「偏頗」而接受階級論等。
這三點,都改變了他的世界觀,均應視為他在人生旅程中的三個轉折點。
他的一生,北京時期(1927年以前),以創作小說為主,雜文次之,外加參加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而出彩;上海時期(1927年以後),以創作雜文為主,小說次之,外加參加領導左翼文學運動而出彩。
綜合上面這些,毛澤東評價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他一生56個春秋,有18個春秋在教育部上班,或在學校上課。
如果,我們再給他加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這不是我硬加,是不少人研究的結論),那麼這四「家」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魯迅。
我們若給魯迅立傳,如果着重寫這四「家」,那麼這「傳」,不論大小、長短都是可以的。現在,僅我見到的魯迅傳記(包括評傳),不論是中國人寫的還是外國人寫的(不算畫傳)就有40多種,而且還有人在繼續寫,張思哲就是一例。
那麼,張思哲這本《親愛的魯迅先生》寫得如何呢?是「魯迅傳記」嗎?
他的這本傳記,從魯迅一生的起點寫到終點,包括中間的「八個停腳點」,有輕有重,均一一寫到。「三個轉折點」,不僅敘事,於情於理亦有所揭示,等等。它,不僅較生動地記錄了魯迅一生的行為軌跡,也寫出了魯迅較完整的心靈歷程。由此看,作為人物傳記它是完全達標的,是完全合格的。
所謂人物傳記,是專門較完整地記錄人物行為軌跡和心靈歷程的散文,屬歷史範疇。
這本傳記,兩方面都真實地寫到了,寫得很好。
這本《親愛的魯迅先生》,記述了魯迅一生的主要行為,並記述其與此種行為相輔相成的語言,頗能表現魯迅「這一個」人的性格風貌。它,大節細節並重,既記述了魯迅一生的得意之處,也記述了魯迅一生的失意之處;既寫出了時代的風雲變幻,也寫出了魯迅個人將時代作為舞台的獨有表現(用的都是實有的歷史資料,不存在虛構),歷史感特別強,但這些都不算這本小傳的寫作特點,因為這些都是寫人物傳記的基本要求。
它的寫作特點在哪裡呢?
我以為最突出的有兩點:一是傳記作者直接出面講話,不失時機地對傳主加以評價;二是傳記作者使用文學手法表達對傳主的摯愛與崇敬。
1922年2月,魯迅迎來了「漂泊詩人」愛羅先珂。本書作者這樣寫道:
這位來自烏克蘭的盲人詩人,是一個世界主義者,他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國。然而,因為思想激進,他屢遭各國政府的驅逐。這次到中國,是接受北京大學的邀約教授世界語課程的。
蔡元培校長將他安排住在了周氏兄弟的八道灣。
愛羅先珂,住在後院東頭的客房。
不久,魯迅跟愛羅先珂就成了密友,他們無話不談,無所不講,仿佛是故交,他惺惺相惜。
與愛羅先珂相處,使魯迅乾涸的靈魂得到了滋潤;與愛羅先珂交談,使他煩悶的心靈得到了舒展。他想: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眼睛看不到,還是單身,寂寞於之,又意味着什麼呢?
作為一個四處碰壁無家可歸的盲人詩人,寂寞對他而言,如一把六弦琴。
又如,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病逝,《親愛的魯迅先生》作者這樣寫道:
19日下午,全國各大報刊的頭條報道了文壇巨星魯迅先生逝世的消息。
…………
憑弔,一萬餘的民眾,瞻仰他的遺容;追隨,六七千的民眾,一起為他送葬。
22日下午4點,在萬國公墓,魯迅先生的葬禮開始了。
全世界千百萬的人民,一起哀悼這顆文壇巨星的隕落。
「民眾的葬禮」,在中國是破天荒的第一個。
魯迅先生不是基督,但骨子裡有一種與民眾休戚相關的情懷,這應該就是民眾發自內心敬愛他的緣由吧!
作者張思哲,通讀過《魯迅全集》,亦精讀過李長之、竹內好、錢理群、孫玉石、林賢治等人研究魯迅的著作,更細讀過許壽裳、許廣平、周作人、周建人等人回憶魯迅的著作。他廣泛搜集並利用資料,史實真實可靠,所寫有根有據,使一個個性鮮明的魯迅躍然紙端,語言也比較準確生動,這就是這部作品給我留下的突出印象。
顯然,這本書有自己的價值、有自己的特點,值得我們一讀。
眾所周知,魯迅棄醫從文,是為了改變國民的精神。為了實現自己的這個「夢」,他從國外引進並加以改造,用白話文開創了現代小說新文體,而且還開創了被人稱之為「魯迅雜文」的現代雜文新文體。
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具創造性的文體大家。
他,用自己開創的現代小說這種新文體寫出了一大批震撼文壇的優秀小說,塑造了阿Q這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典型人物形象;
他,用自己開創的現代雜文這種新文體寫出了一大批優秀雜文,用作匕首、投槍向「吃人」的社會開戰,為社會的改革、進步開道。
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
他,在文學上所取得的成就,有如一座高山,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北京有一批博士多次搞民意測驗,給現代作家排座次,也沒能擠掉他的第一把交椅。
他,就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這是歷史的結論。
我們,對魯迅的研究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它的趨勢是深入的、擴大的、發展的、生機勃勃的,逐漸成了一門顯學。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則是萎縮的、衰退的、沒有生氣的、缺血缺鈣的,逐漸成了一門尋常的無謂之學。
但是,魯迅之學是不會消亡的。
因為,有利於人類精神文明發展和提升的一切人類智慧和學問,都是人民的迫切需要,都不會消亡。
怎麼辦?
梁啓超說:「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少年中國說》)
我們要把魯迅研究的「將來」寄托在年輕人身上,因為年輕人最有希望。在魯迅研究上,我們需要在年輕人中傾注精力、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魯迅學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他們的。
這,也是我給這本書寫序的根本原因。
魯迅在青年中有了粉絲,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我相信,這只是張思哲魯迅研究的發端。希望他繼續努力下去,爭取在做學問上,在魯迅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魯迅的精神,將永遠綿亘在錦繡的中華大地上!
魯迅研究,要寄希望於青年!
是為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