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人與人的「對接」(王紀民)

人與人的「對接」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人與人的「對接」》中國當代作家王紀民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人與人的「對接」

人生來世,都是緣分。

俗話說「兩座山難以碰面」,而兩個不相干的人卻有「不期而遇」的可能。

往成熟人生說,每一對夫妻其實都是原本兩位互不相干的個體,因緣而對接成功,組建了家庭。這個過程,咱先不談已成事實婚姻美滿與缺撼,僅就夫妻間的合作,可謂系雙方在無數個准夫妻緣分的多層面,多角度的較准後確定的對接。

其他方面呢?無論是滴滴打車乘客與司機的人生「對接」,還是一位乘交通工具時的小姑娘遇見「霸座男」類的機率。其實也是人生過往中人與人之間難以避免的對接。

這種「對接」我們誰不可能處處事事完美無缺,婚姻的對接如此,乘車的對接亦如此。正常的對接我們往往以為正常而司空見慣着,不以為然着,而一旦對接不利素,磨擦的程度甚至於決定了「輕則一陣口角,重則丟了性命」的局面。婚姻也罷,乘車以及其它——凡有人群的地方,人與人的各種對接可以說涵蓋目及與視及以及心所及的一切角角落落,除非你不出門。

當下的人們,特別是看孩子的退了休的老人群體。每天的任務甚至超越了上班的節奏。這些老年人由過去的單位人轉換成了純社會人,肩負的責任由「國和家」轉向「家和國」。人與人的對接也局限於「隔代親」的人際關係中,重擔壓在雙肩既有過去育兒的「苦中有樂」,又多半已被當下無可奈何的照顧孫輩而操勞。

對於這一代退休人而言,「退而不休」是現實的:到兒子家,到女兒家「上班」已呈趨勢。這幫老年群體的人與人對接線可謂菜市場——兒女之家——保鍵品市場。忙裡偷閒的狀態下,或遊山玩水或聚會同樂……兒女是永遠放不下的牽掛,寧願自己一日三餐無肉,也得讓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吃好喝好。「孩子自己的好」永遠處處都是蓋過「啃老族」的囗惠而實不至。直到自己不能動的那一天,一切為了孩子的使命終結。能否輪迴?也許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造化。

這幫退而不休者的最大恐懼是怕自已年老不中用了,於是看孫輩的過程中,事事處處都得討好孫子輩,鞍前馬後的,以甘當保姆保鏢而為榮,君不見公交車中,顫顫巍巍的老者領着上學的孫輩寧願自己站着背着孫輩的書包而讓小輩坐着,街頭與社區內悠閒的孫輩和緊步左右的大都退而不休的老一輩,自已的晚年生活完全被保姆與保鏢固化了。「一切為了孩子」成為退而不休者對接這個怪圈人與人的前提:怕生病,怕得罪兒女,怕年老體衰,卻無暇顧及自己「退了休,依然沒有活在自己的世界」的打算。

孫輩上了中學,退而不休者或許才能逃出「一切為了孩子」的宿命。此時,留給自己可支配人生的「平均年齡」七十三,觸手可得,「八十四」的願望成為最高理想。年輕時想辦而今卻有心而無力,想游而不能遠足,想三想四,胃口已宣告不適。

這個年齡段的人,欲望和生命一起隨着年在遞減,健康成為每天的願望,末老先衰者與返老還童者在「人與人」的健康環境之中對接,共享同齡的世界卻由身體的巨大反差活在兩個世界:其一,七十歲如八九十歲,其二,八九十歲仿佛六七十歲。孫輩的出息與沒出息,己決定不了老一輩的健康與不健康,倒是一個家庭的夫妻是否還能「白頭偕老」成為百歲人生的必修課。夫妻這輩子能嘰嘰歪歪走到八十歲也算是熬到好處了,熬不到總是心不甘情不願,可命運垂青於誰?這輩子或許與你對接夫妻的那個人才是關鍵

如果有人要說這些淒涼晚景是老齡化的惡果,那麼很遺憾,這只是老齡化的開始。

在白髮濤濤的老齡化浪潮里,沒人能夠倖免。對陷在「退而難休」的焦慮里,城市裡白髮蒼蒼體力勞動者不在是一個預言,而是一種常態,如,表現在乘公交車的陣陣「敬老卡」的浪潮聲中,甚至蓋過「學生卡」的低音。如同一位中年所說:看着這些每日拖着購物車奔忙於菜市場往返於兒女家而無法「退休的老人」,就知道我們這代人將會如何老去。

生活就是這樣不期而遇,兒女與孫輩,朋友與鄰里,健康快樂,煩惱和自在:當你不滿的時候,想想健康的窮人和體弱的富人比,我們活着知足就是幸福。和病人比,活着就是幸福。和故去的人比,還存在着就是幸福。人這輩子生存好,心要簡單,人要糊塗。既然是兒女,跟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包括朋友也是,累了就躲遠一點。敬而遠之取悅別人,遠不如快樂自己。

記住,人生:來是偶然,走時必然。你我他都是萬物主宰的上帝,在我們上一輩,這一輩,下一輩的親人與親人,朋友與朋友,鄰里與鄰里,有緣人與無緣人的對接過程中,把喜怒哀樂上演,把悲歡離合體驗,很多事,很多人,都是上天註定好的,我們盡情地按自己的角色演出就好了。

[1]

作者簡介

王紀民,筆名文以清心。咸陽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